第121章 沙盘推演(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白沙乡大胜敌军,皇帝让整个秦国都知晓,以振奋军心、民心。  

在今天,咸阳城许多地方都张贴着官府的告示,告示内容曹镇看得清清楚楚。  

腾其点头道:“应当如此,若日后还知晓其它机密,我再告之,不过嘛…”  

随即,他再提一下装着金饼的袋子,提醒道:“这个不能少。”  

曹镇开心一笑,说道:“放心,肯定少不了!”  

三人都相视笑了笑。  

楚国,彭城城郊。  

超过二十万楚军集结在这里。  

皇帝项羽身穿戎装,站在大纛下的战车上,威武不凡。  

在他左右两边,是跟随出征的武将们。  

有英布、龙且、钟离昧、项庄、项声、项冠、周兰等人。  

除此之外,还有个新面孔,那就是彭越,是前不久才投靠项羽。  

章邯当众宣读讨伐暴秦的诏书,由项羽御驾亲征灭秦。  

得知秦军在陇西由韩信作为主将指挥作战,还打了个小胜仗,项羽觉得是时候出兵灭秦了。  

为了灭秦,项羽先征召了二十五万军队,要是不够,还有预备队。  

随着项羽一声令下,大军浩浩荡荡出发。  

皇帝离开彭城后,由丞相范增坐镇,处理楚国政事,为前线大军筹备粮草。  

章邯也留在彭城,做“工尹”这个官职该做的工作。  

虽然还是这个官职,这几年来深得项羽欢心,项羽将章邯的秩俸提升了两级,只是更高的官职中没有空缺,暂时难以再升官。  

项羽出发后,章邯写好书信,让潜伏在彭城的自己人送回秦国。  

丁复的死讯传到齐国。  

刘邦把该做的事情做足,选好地方作为丁复的灵堂,他亲自前往吊唁,在灵堂上为之哭泣流泪,慰问丁复的家人,并且对丁复爵位进行追封。  

刘邦把表面功夫做得十足,他很会演戏,丁复家人对皇帝很是感激。  

齐国的臣子们同样如此,都觉得刘邦是好皇帝。  

刘邦对这种手段,早已炉火纯青,他唯一擅长之处,就是驭人,对于笼络人心,早已是得心应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暴露出他最真实的一面。  

吊唁完毕后,萧何叹息道:“陛下,要灭秦不易啊!先后有周勃、丁复两员大将阵亡,出征二十五万将士,不知还会折损多少人。”  

刘邦道:“朕希望每个将军都好好的,但要除暴秦,牺牲在所难免。”  

萧何道:“项羽已经出兵了,定会猛攻武关。暴秦军队被大量牵制,武关守军定然不会太多,说不定还真有可能被项羽攻破。”  

刘邦道:“只能催促李左车尽快攻入关中灭秦了,绝不能让项羽先入关中。”  

要是被项羽坐收渔翁之利,被他抢先占据关中,就算暴秦被灭,对于三国来说,只能算作是胜利了一半。  

这不仅是刘邦的看法,同样是赵歇、张良的意见。  

曹镇秘密返回韩国后,把从腾其口中打探出来的“绝密情报”,把在秦国的所见所闻,向张良详细报告。  

张良听到报告后,夸赞了一下,说道:“这次做得很好。”  

随即再叹息一声:“只可惜啊!未能得到火药、震天雷的秘密。”  

那天晚上在白沙村,秦军用上了火药,果然厉害。  

曹镇道:“秦国百姓都对秦军很有信心,卑职觉得,我们要灭秦,代价或许不会小。”  

战事才刚刚开始,嬴子婴就给自己找后路。  

张良仔细想想,没有了长城、关隘防线,灭秦成为可能,如若嬴子婴国君是懦弱之人,这属于正常。  

在嬴政初期,韩国就对秦国卑躬屈膝,以求自保。  

但是,按照以往嬴子婴的表现来看,不像是懦弱之人,难道真的是装出来的?  

他又再详细想想,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张良对于刘邦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是有所了解。  

刘邦能做出赏识人才、重视人才的举动,能为得到人才而高兴,为失去人才而伤心。  

然而,这都是表象,张良还觉察到了刘邦的更本质一面。  

嬴子婴平常表现,跟本质一面不一样,那也不足为奇。  

如果联军势如破竹,嬴子婴根本没有谈判的筹码,联军直接攻破咸阳,勿须跟暴秦谈判。  

但如果嬴子婴有抵抗之力,最终秦国虽逃脱不了被灭国命运,先为自身攒够谈判筹码,为自身谋后路就正常了。  

如果能谈妥投降条件,可让联军少遭受许多兵力损失,用这个换取嬴子婴性命,不失为很划算的选择。  

张良对灭秦之心很执着,只要能灭秦,以保全嬴子婴性命作为条件,从理性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嬴子婴一定会跟三国谈判吗?  

还真不一定,也有可能会跟楚国谈。  

项羽憎恨暴秦,他张良本人,还有赵歇、李左车、张耳等人,何尝不憎恨暴秦?  

下辩县城城西,韩信指挥部。  

这天,皇帝銮驾来到这里。  

战事开始已两月有余,子婴前来这里,既是视察慰问,也要了解更多情况。  

“拜见皇帝陛下!”  

韩信出来接驾。  

在韩信带领下,子婴进得韩信大帐,这大帐内有许多的地图,分别放在桌面上。  

这些地图是原本韩信实地查探地形时,由画师所绘画,有些地图上还做了笔画标记之类。  

在大帐中间,有个大沙盘,那是陇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