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战略方针(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猎的弓,甚至有人手持菜刀。  

秦兵配备的,是戟、弩箭。  

屯长道:“韩将军,要不要宰了他们。”  

韩信道:“羌人非我们敌人,我们速速离开便是。”  

这小村落的羌人人少,装备更差得远,要是敢跟秦军打起来,无异于以卵击石。  

正因为人烟稀少,韩信才敢于离开国土数里。  

羌人始终不敢主动攻击,看着秦兵们离开。  

韩国,新郑。  

火药、震天雷乃神兵利器,张良十分重视,急切盼望着尽快研制出来投入使用,经常亲临作坊了解最新进展。  

这天,张良正在处理公务,有手下匆匆而来。  

“丞相,作坊工师受伤了!”  

接到报告后,张良第一时间赶到作坊。  

只见工师靠着在墙壁上,身上、脸上被烧伤,神情痛苦。  

张良问道:“怎么回事?”  

工师道:“禀丞相,下官按丞相所给之法制作火药,突然间火焰很大,把下官烧着了。”  

张良道:“应当不会有错,或许是你不小心。”  

工师道:“下官觉得,制作火药之法似乎不全,好像缺了什么。”  

难道是手下绞尽脑汁查找的火药、震天雷方法有问题?  

张良觉得,要么是手下给的资料有问题,要么是这个工师造诣太低。  

可是,这工师已是他能找到的造诣最高的人了。  

张良郁闷得要死,原本还满心期待的,却是这样子。  

“继续研究,若能制作出火药、震天雷,爵位连升四级!”  

丞相把奖励价码了,工师总算没那么难过,表示会尽力而为。  

韩信回到陇山后,高高兴兴地见皇帝。  

“陛下,末将总算把临洮以南之地查探清楚了!”  

韩信把许多大纸张放在案几上。  

子婴看着大纸张,纸张中绘制着相关地域的地形图。  

地图有很多张,纸张正面是地图,每张地图后面,都有相关的文字说明。  

在文字说明中,先说地图所在的位置。  

如果有出现山谷,写明山谷宽度、长度、两侧山的高度、陡峭度、树木茂密程度等等;  

如果有河流,写明河流宽度、流向、大约深度;  

如果是平地,写明平地面积。  

地图有好几十张,每张地图都要经过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才有可能描绘得如此详细。  

先不论能力如何,冲着韩信这份勤奋、责任心,就值得赞赏。  

子婴夸赞道:“韩卿家,你做得很好。”  

韩信道:“陛下,实地视察两月有余,末将实在累,穿破了三双鞋,脚底起泡严重。”  

说罢,他真的脱鞋,让子婴看他的脚底。  

子婴看了一下,韩信脚底起泡的确是很严重。  

韩信又还说,说他的腿是如何如何累,还说为了地图,不惧艰险进入羌人地区,差点发生战斗。  

子婴心中笑了起来,这个韩信,生怕皇帝不知道他的努力和辛苦。  

他说道:“朕知道了,韩卿家的努力没白费,有如此详细地图,对我们作战作用必定很大。韩卿家先歇息几日,再听候调遣。”  

韩信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随后,子婴再继续批阅奏章。  

他在陇山居住下来,朗卫在这里驻扎起来。  

陈平、邹离、韩谈等相关臣子,也跟着一同前来。  

原本皇帝要做的事情,在这里同样要做。  

皇帝坐镇陇山,是便于接到最新战报,更迅速传达命令,居中调度,坐镇指挥。  

现在臣子们的奏章,过半数是跟作战动员相关。  

许多县尉、郡尉来奏,说本县、本郡男丁已征召完毕,奏章写明已征召的具体人数,精确到个位数。  

在陇山一带,越来越多的秦兵抵达。  

到六月上旬,秦国境内兵员已征召完毕。  

“敌军来了!敌军来了!”  

萧关以及萧关前方营垒,秦军做好了应战准备。  

营垒里,校尉谢楷登上瞭望台,举目远眺,远处的敌军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着实震惊了一下,敌军如此多兵马千里迢迢绕道大秦西边,这是铁了心要灭秦。  

他派人向萧关守将报告,萧关守将再派人向皇帝报告。  

在陇山的子婴接到报告后,召集众将开会。  

“敌军主力已到了萧关外,未向萧关发动攻势。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做?朕想听听诸位卿家想法。”  

程开道:“陛下,末将认为,可派主力从萧关出击,跟敌军决战。”  

骆甲道:“我军有连弩、震天雷,正面交锋有优势。”  

赵佗道:“陛下,末将认为,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战果,才是上上之选,此时敌军锐气未失,若此时我军主力出击,即使能略占优,损失也不会小。末将认为,目前我军以守为主,坚守好陇西,再派骑兵袭击敌军粮道。”  

子婴点头道:“赵将军言之有理,谁还有其它想法?谁有更好破敌之策?”  

王元和韩信几乎同时开口说话。  

两人相互看了对方一眼。  

几乎又是同时开口说话,都有好建议要向皇帝说。  

当王元第三次开口时,韩信没有再抢着说了。  

王元道:“陛下,末将有个大设想,是败敌军之法。”  

韩信同样有了成熟想法,他看向王元,心想:难不成你能想出比我更好破敌之策?  

子婴道:“王将军速速道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