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超级机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易,名义上只是赵国,实质上还有韩国、齐国。  

由三个国家先确定好所需马匹数额汇总,再由赵国向匈奴提出,韩国、齐国准备好物资后,一起前往赵国邯郸,在邯郸跟赵国的人员汇合后,一齐出发前往河套。  

跟匈奴交易完成回到邯郸后,韩国、齐国的人再带着马匹各自回国。  

韩国最北部的上党郡,跟赵国接壤。  

赵、齐、韩三个同盟国之间的边境线上驻军不多,人员可相互往来。  

首次交易两万匹军马中,赵国所需八千匹马,韩国和齐国各六千匹。  

齐国物产丰饶,盛产海盐,首次交易提供的是盐和少量布匹。  

韩国和赵国产盐量低,还得从齐国进口食盐,只能用布匹、谷物交换良马。  

朗读完毕后,张良道:“得六千匹良马,我韩军骑兵如虎添翼。交换所需布、谷,臣会在数日内筹备齐全。”  

韩成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和气地说道:“能使我韩军骑兵更强,乃大好事。丞相觉得可行,就由丞相看着办。”  

他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皇帝,张良公开陈述这些事务,只是走过场而已,无论他是否同意,都改变不了张良的决定。  

大殿内,部分朝臣早就看张良不顺眼了,只是张良大权独揽,不会傻到公开跟张良搞对抗。  

散朝后,司寇府。  

司寇执掌司法,相当于秦国的廷尉。  

有两个人来这里见司寇丁勉,这两人是韩国贵族,名叫刘维、陈召,韩国复国后,从其它地方赶回韩国,希望能恢复贵族利益。  

而张良实行商君之法,让所有原贵族梦想化为泡影,只能像普通民众那样老老实实干活,刘维、陈召对张良甚是憎恨。  

原本在韩国经商的商人,无法再从商,不愿意留在韩国农耕或在作坊干活的,都迁徙到其它国家继续经商。  

陈召道:“丁大人,扳倒权臣张良,就有劳你了。”  

刘维道:“一日不除掉张良,我等就永无出头之日。”  

丁勉道:“陛下也不满张良独断专行,本官自会全力助陛下解决张良。”  

他同样是韩国贵族,本身有些才能,才当上了司寇这个重要官职。张良实行商君之法,他对此强烈抗拒,只是张良大权在握,精明的他没有正面反对,装着对张良惟命是从。  

丁勉道:“你们可见见韩信,争取把他拉到这边来,如若他也反对张良,我们胜算更大。”  

丞相府,张良跟家人一起吃饭。  

张良有一子一女。  

儿子张不疑,年方五岁,女儿只有三岁。  

张夫人脸上有忧色,道:“良人,妾身听闻,有许多人反对你。商君之法不是不好,只是太得罪人。”  

他想到商鞅、吴起搞变法的下场,更是担心。  

张良叹了一口气,说道:“只有商君之法,才能使韩国强大。为了韩国,为夫九死无悔。”  

再看了一下儿子女儿,目光又移向夫人,说道:“夫人勿忧,为夫自有办法,让家人无忧。”  

为了韩国,他可以万死不辞,但不希望连累家人。  

晚上,书房。  

张良在看着地图,这是秦国地形图,是在原秦地官员中缴获的。  

他在寻思着如何才能灭秦。  

为了灭秦,他说服赵国、齐国,三国一起联合匈奴。  

如今,已经成功联合匈奴,张良要做的有两件事。  

其一,是壮大韩国,实行商君之法是最重要手段,目前已略有成效;  

其二,是灭秦,寻找能在三国共同出兵、再加上匈奴配合的情况下灭秦之法。  

张良仔细看着秦国地图,东边有函谷关、武关、黄河防线,北面和西北面有长城作为屏障。  

秦国之地利实在太明显了,该如何攻入关中?这是棘手问题。  

第二天,刘维、陈召找到了韩王信,劝说韩王信一同对付张良。  

对于张良这个人,韩王信很矛盾,他是支持商君之法,的确能壮大韩国,但对于张良掌控大权又有些意见。  

韩王信并没有答应刘维、陈召,也没有告密。  

他认为,要是除掉张良,有利有弊,权衡之后决定不参与其中,只管做好自身事务就行了。  

咸阳,御书房。  

协助徐福炼丹的人找到了。  

这人名叫萧山,是徐福炼丹时的助手,秩俸二百石。  

始皇帝驾崩后,萧山投闲置散,但俸禄一直还照常领取。  

“微臣拜见皇帝陛下!”  

萧山恭敬行礼。  

对于皇帝召见,他很是意外。  

子婴打量着这个萧山,对方年约四十。  

在召见前,他已查阅过萧山资料档案。  

在始皇帝期间,命徐福炼制丹药,萧山一直作为助手从旁协助。  

后来始皇帝命徐福去东边寻找长生不老药,萧山没有跟随,继续在咸阳炼丹。  

萧山是关中人,一家六口都在咸阳。  

除了家人外,萧山的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也不少。  

子婴对萧山道:“你可还记得‘火法炼丹’?”  

听皇帝问及这方面,以为皇帝是要炼丹了,萧山精神一振,回应道:“启禀陛下,始皇帝命徐福东渡后,炼丹由臣负责,臣懂得炼丹之法,可为陛下炼丹。”  

子婴道:“朕不是要让你炼丹,而是把炼丹所用到的方法,用于对燃烧之法的研究。”  

萧山有些不解了,炼制丹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