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败匈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上当了,广武君布下天罗地网,你回不去了!”  

原来是被欺骗了,大怒之下的沮渠托,亲手把县令脑袋砍下来。  

就算上当了,他也要冲过去,沮渠托命令向前冲。  

一批骑兵向前方赵军冲去,在还有三十余丈距离时,“嗖嗖嗖”的漫天箭雨飞射而来,赵军的弩兵先射箭了。  

顿时有一批匈奴兵中箭倒下。  

一批箭雨刚射出,很快又有下一批射出。  

这是由李左车精心操练出来的军队,吸收了秦军弩兵三段击射击的优点。  

在秦国一统天下后,制作兵器的作坊并不仅限于在秦地,在赵地同样有一些作坊。  

在巨鹿之战后,李左车在原秦军兵器作坊中抓了一些工匠,利用这些工匠制作强弓硬弩。  

这批赵军弩兵配备的正是踏弩。  

踏弩的射程可比骑兵弓箭射程远多了,匈奴骑兵还未靠近赵军,就中箭倒下了。  

在三段击的不间断射击下,匈奴兵根本无法靠近。  

短短片刻钟,已有千余名匈奴兵中箭身亡。  

领教了赵军弩兵威力,沮渠托惊骇了。  

既然前方冲不过去,只得返回,沮渠托下达撤退命令。  

刚后撤没多久,一侧山岭上出现大批赵军,漫天箭雨落下,石块、滚木砸下,收割着匈奴兵的生命。  

沮渠托严令拼死向前冲,终于冲了过去,付出了两千余人代价。  

撤退的匈奴兵走出没多远,在某处又有事先埋伏好的赵军出现,实施无情的打击。  

接连遇到伏击,沮渠托已是心惊胆战,匈奴兵早已斗志全无,只盼望能有命逃回去。  

李左车事先布下了天罗地网,周密谋划,做了充足的准备,层层设伏,每次伏击都收割数以千计的敌兵生命。  

最后,在两万七千匈奴兵中,只有三千余人成功逃命。  

沮渠托身上有两处箭伤,一箭射中了胳膊,一箭射中了眼睛,变成了独眼龙。  

赵军大捷,杀匈奴兵两万三千余人,李左车威震赵国,震慑匈奴。  

十一月份这天,子婴、尉缭、陈平三人,在御书房里阅览着各郡县的统计本,全面了解秦国去年工作情况。  

去年全年,秦国人口增加了十七万,有七万三千男丁年满十五岁。  

当看到宕渠县统计本的时候,子婴高兴起来。  

“范目做得不错,上任不到一年,把宕渠县盗贼清剿得七七八八了。”  

尉缭道:“是做得很好,再过一两年,可以把范目提拔上来。”  

成都县令刘栋政绩也还算不错,如果不再出现纰漏,打算过段时间晋升。  

对于政绩好、政绩差的官员,都会有分别记录。  

在吃完早饭时,尉缭道:“丞相府左长史年事已高,又有病在身,向臣请辞,需把这空缺补上。”  

丞相事务众多,需要副手协助处理事务,左右两个长史缺一不可。  

子婴想到赵衍,说道:“丞相觉得,汉中郡郡丞赵衍如何?”  

尉缭略作思忖,再说道:“赵衍不错,可以胜任。”  

郡丞秩俸六百石,丞相长史秩俸一千石到两千石不等。  

丞相右长史卢德,秩俸已经升为两千石了。  

随即,由陈平书写好相应的公文,子婴和尉缭分别盖章。  

午时,三人正在忙碌时,郎官来报,赵国那边又有消息了。  

随后,有人入内专门报告赵国情况,李左车大败匈奴兵,杀敌两万三千人。  

居然杀了这么多匈奴兵,尉缭和从陈平都甚感意外,李左车的能力超出了两人原本想象。  

嬴子婴感慨着,李左车不愧为李牧之孙,善于用兵,才有如此胜仗。  

尉缭感叹道:“李左车此人,以后是难缠的对手。”  

在嬴政时期的赵国,有昏君和奸臣,从而除掉李牧。  

但此时的赵国,赵王歇不算昏庸,张耳也不是奸臣、庸臣,不好找机会从赵国内部除掉李左车。  

三人一直忙到下午,一起用晚膳。  

晚膳后不久,郎官又来报,邹离回来了。  

终于回来了!  

子婴对邹离期盼已久,终于回来了。  

“臣拜见皇帝陛下!”  

邹离向子婴跪下行礼,本来不是必须要跪下,他感激皇帝不以貌取人,能重用他,给他立功的机会。  

子婴将邹离扶起,脸上一副和蔼亲切之色,说道:“邹卿家,前去岭南,万里迢迢,路途遥远,道路艰辛,辛苦了!”  

邹离激动道:“臣幸不辱命,把陛下交待之事办好。”  

嬴子婴、尉缭、陈平三人都面露喜色。  

随即,邹离取出一张布帛,布帛上是任嚣、马宣、谢岗三名郡尉联合署名、盖章的书信,内容由任嚣提笔所写,书信中表示,会继续镇守好岭南,随时听从陛下诏命。  

随后,邹离详细讲述着抵达岭南后的事情。  

嬴子婴越听越喜,邹离做得很好。  

花了半个时辰,把事情扼要讲完。  

“邹秦家,你做得很好,为朕分忧,劳苦功高,升为尚书令,秩俸升为一千石。”  

这时期的尚书令,并非隋唐时相当于宰相尚书令,只是掌管皇帝文书发启、呈送,也可以向人传达皇帝诏令。  

“谢陛下!”  

邹离再跪下谢恩。  

子婴再将之扶起。  

此时,天已经黑了,子婴问道:“邹卿家,可有用膳?”  

邹离道:“回禀陛下,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