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又有人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们先缓缓行军,拖延时日,我再尽力劝谏陛下。”  

季布和钟离昧同意这样做,龙且却不太同意,表示仍然会按照陛下之命行事。  

三路兵马同时出发,奉命攻打赵国的龙且,按照正常速度行军。  

季布和钟离昧,按照丞相的授意,放缓行军速度。  

咸阳,一个叫刘轩的人找到了陈平,陈平略感意外。  

陈平在家中接待刘轩,盛情款待。  

蜀地盛产茶叶,陈平取出最上等茶叶泡茶。  

陈平道:“刘兄,莫非你跟我一样,舍弃楚国投奔秦国?”  

在楚国的时候,两人认识,稍微有一些交情。  

刘轩道:“正是,良禽择木而栖,项羽非明君,我在楚国不受重用,跟陈兄一样,弃暗投明。”  

陈平露出一副笑容,说道:“刘兄,你这样做就对了。大业皇帝乃是明君,定不会把你埋没。”  

他对刘轩还算有些了解,刘轩虽没有大才,小才还是有的,无论大才还是小才,都能为秦国做出贡献。  

刘轩道:“刘兄一来秦国,便做了参乘,给皇帝驾车。我才能不如你,只求做个小官就知足了。”  

随即,他向陈平作揖道:“劳烦刘兄在陛下面前举荐,轩感激不尽!”  

陈平再笑了笑,爽快道:“陛下求贤若渴,得知陈兄来投,定会高兴!”  

翌日,御书房。  

自从登基后,将书房称为“御书房”。  

子婴跟往常一样,在这里批阅奏章。  

这是子婴耗时最多的工作,比较枯燥又必须做好的工作。  

无论在前世,还是在这个时空,子婴都不懒。  

穿越到这个时空,身为是皇帝,那就要把皇帝该做的事做好。  

在登基前后,奏章数量比以往多了一倍。  

子婴发现,多了许多垃圾奏章。  

这种奏章未提及具体事项,是祝贺陛下登基,祝大秦国运昌隆之类的。  

子婴又看到了成都县令刘栋的奏章,奏章中祝贺公子的诞生,又再说了些讨好的话。  

对于这类奏章,子婴一律以“朕知道了”回复。  

这天,子婴看到了让他喜欢的奏章,那是宕渠县县令范目的上奏。  

范目在奏章中说,自十二月调任宕渠县县令以来,多次亲自带兵上山,数月来抓捕盗贼三十七名、杀死八名,表示会继续努力,早日把全县的盗贼肃清。  

因为改为纸张书写,纸张比简牍更易于携带和保存,范目对工作情况写得比较详细,共写了九页。  

子婴回复:范县令做得很好,朕甚感欣慰,再接再厉!  

子婴又看到了汉中郡郡丞赵衍的上奏。  

赵衍在奏章中说,有了脚踏纺车后,效率提高了四成,布产量比以往高了很多。  

赵衍在奏章中还说,汉中平地虽不如关中、蜀地广阔,亦是肥沃之地,关中有郑国渠、蜀地有都江堰,如果汉中也能修一条渠灌溉土地,必能让汉中粮食产量大增。  

他建议说,褒水水流大,褒水上游东边有大量土地,如果能修渠引流褒水,估计汉中粮食产量,最少能增加一倍,多则增加二倍。  

这个赵衍,子婴在前世的时候就知其名。  

赵衍是汉中人,在原本历史上,刘邦被封为汉王入汉中后投奔刘邦,提出“暗度陈仓”之计。刘邦称帝后,赵衍后来被封为须昌侯,并担任河间郡郡守。  

子婴作为一国之君,对本国农业耕种十分重视。  

自从李冰修建都江堰后,蜀地成为秦国最大产粮地。  

郑国渠建成后,灌溉关中四万余顷土地,使得关中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倍。  

子婴翻看过秦国的资料,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历年粮食产量数据,秦国第一大产粮区是关中,第二大产粮区是蜀地,蜀地粮食产量略低于关中,第三大产粮区是汉中。  

看到赵衍的提议,子婴想到了前世了解到的关中水利工程山河堰。  

这是西汉初期由萧何、曹参两任丞相所建立,是为引流褒水而建造,建成后灌溉七万余亩土地,大大提高了汉中粮食产量。  

子婴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建造水渠作用很大,至于什么时候修建,需要跟臣子们商议,子婴不能自个儿拍脑门决策。  

子婴在奏章中回复:此议甚好,可考虑。  

奏章还没有批阅完,陈平来了。  

子婴见陈平脸有喜色,问道:“卿家可有喜事?”  

陈平答道:“陛下,楚国又有一人才来投。他姓刘,名轩。臣在楚营时与他相识,依臣对他的了解,应当能胜任县令、郡丞之职了,陛下或可召见。”  

有人才来投是好事情,子婴道:“既然陈卿家举荐,朕见上一见。刘轩在何处?”  

陈平没有直接回答,先提醒道:“陛下,刘轩长得难看,跟邹离不相上下。”  

又是一个丑男,子婴笑了笑,说道:“秦国用人,不论长相,量才适用。”  

陈平道:“陛下,刘轩就在宫门外。”  

子婴传令召见。  

片刻后,刘轩被带到御书房。  

“草民刘轩拜见皇帝陛下!”  

刘轩向子婴恭敬行礼。  

子婴打量着刘轩,的确够丑的,身材矮瘦,皮肤粗糙黝黑,身高约1.55米,面孔让人不敢恭维,特别是那鹰钩鼻,长相丑的程度跟邹离有得一比。  

陈平是美男子,身高约1.75米。  

刘轩和陈平比起来,相差十万八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