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再次远行(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调五十万大军,大军南征必有伤亡,军队又还需分驻各地。岭南初定,人心恐还不服,还需重兵镇守,若要调兵北上驰援,最多只能十万。”  

陈平道:“始皇帝驾崩后,朝廷跟岭南的联络中断,任嚣、赵佗能否遵从朝廷之命,还是未知数。”  

子婴道:“尽量争取吧!大秦有四十八郡,每一郡都不能失。”  

还有一个问题,在原本历史上,任嚣在公元前208年生病,两年后,得知秦国灭亡,病情加重死亡。  

不知现在任嚣是否还健在?  

在秦国刚灭六国时,下设有三十六郡,后来平定岭南、夺取河套,疆域最大是时有四十八郡。  

前往岭南,能够胜任这个任务的人不多,看来,又得让邹离远行了。  

随即,子婴命人传口谕,让邹离入宫。  

已经是申时,吃饭时间快到了,内侍把菜端上,首先一个小青铜鼎,鼎中装着的是汤。  

接着端上的配菜,有切好的鸡肉、羊肉、猪肉、鹿肉等,有蔬菜。  

其中,有种肉他跟其他肉大不相同。  

子婴指着那一大盘肉,道:“两位卿家,看看这是什么肉?”  

陈平和尉缭看了看。  

尉缭道:“不是猪肉,也不太像羊肉,又不像鹿肉。”  

又再仔细观察,已经看出来了,却摇头装着猜不出来。  

陈平仔细观察了一下,再用筷子夹起,这肉很有韧性,显然在宰杀时,这只动物已经很年老了。  

他猜出来了,不过仍然是摇摇头,说道:“臣也看不出来。”  

子婴淡淡一笑,说道:“这是牛肉。”  

在现代时,他喜欢烤牛肉、羊肉串,喜欢牛肉羊肉火锅,来到这时空后,虽贵为君主,却一次牛肉都没吃过。  

在古代社会,牛是具有极其重要地位,禁止宰杀耕牛。  

在秦国,对宰杀耕牛惩罚更为严厉。身为君主,要以身作者先守法。  

尉缭道:“大王,这是年老将死之牛。”  

子婴道:“没错,这头耕牛一生为大秦耕作,年老耕不动了,不要浪费。”  

秦国明令禁止宰杀耕牛,在特殊情况下才有可能吃到牛肉。  

比如牛年老不能耕作了,比如牛累死、病死,这是特殊情况。  

陈平道:“臣从未吃过牛肉,今日有幸一尝。”  

内侍取来木柴,在鼎下烧火。  

天气寒冷时,正适合火锅。  

秦朝时期,食物烹饪一般是煮、炖、焖、烤,火锅还未出现。  

尉缭和陈平都不知道,大王要怎么吃晚膳。  

柴火燃烧着,鼎内的汤由热再到滚烫。  

子婴首先提筷,把牛肉、鹿肉、蔬菜夹入鼎中。  

“就像这样,每次放一点点,吃完后再夹菜放入。这种吃法叫‘火锅’。”  

三人开吃了。  

子婴首先品尝老牛肉,感觉就是肉韧性强很多,跟普通牛肉区别不大。  

这时期吃火锅,可没现代火锅味道好,主要是底料、调料的差别,古代食材种类少,调味料同样比现代少很多。  

这火锅还是有少许底料的,只是不如现代丰富。  

陈平、尉缭两人吃得津津有味。  

子婴感觉勉勉强强,总好过没得吃。  

“大王,邹离大人到!”  

书房的门被打开,一阵寒风吹来。  

“臣拜见我王!”  

子婴道:“邹卿来得正好,一起用膳。”  

碗筷早已准备好,邹离加入,四人一起大吃着。  

对于火锅这种吃法,邹离大感新奇。  

子婴夹起牛肉时,对邹离道:“邹卿,这肉味道如何?”  

邹离道:“甚好,不知是什么肉?”  

陈平道:“这是牛肉。”  

原来吃牛肉,邹离大吃一惊。  

陈平解释:“这是年老将死之牛,无妨!”  

邹离道:“即便如此,此事也不可传出去,要是让百姓知道大王吃牛肉,对大王名声不好。”  

子婴道:“丞相和陈参乘会守口如瓶!”  

邹离道:“臣也绝不泄露!”  

四人笑了笑,三个臣子都觉得牛肉好吃。  

这顿火锅,四人都吃得饱饱的。  

内侍把书房收拾干净后,重新回到正题。  

子婴道:“邹卿,要劳烦你再出一趟远门了,比去彭城更远。”  

邹离道:“大王,该不会是去岭南?”  

子婴道:“没错,正是去岭南。邹卿先到南海郡,见任嚣、赵佗,转达寡人之意,让两人镇守好岭南,待朝廷有需要时,再集结兵马北上增援。”  

随后,他再把任务做更详细交代。  

邹离表示,一定会完成任务。  

只要大王有任务给他,他就高兴。  

子婴当场在纸张上写好内容,密封好。  

他再命人取来地图,这是嬴政驾崩前绘制的岭南地形图,将之交给邹离。  

在邹离临走前,子婴道:“前往岭南,路途遥远,邹卿一路保重!”  

秦王婴三年,公元前204年,一月下旬。  

齐王刘邦举行朝会。  

秦历是以十月为岁首,齐国不采用秦历,以一月为岁首。  

萧何担任丞相后,同样采用“上计制度”。  

齐国下设有五个郡,数十个县。  

经过统计,总人口为382万,军队由原本六七万扩充为十三万。  

在刘邦刚成为齐王时,齐国各地还偶尔反抗。  

萧何采取得当措施,安抚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