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蛛丝马迹(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两人手中有一把弩机,已上弦,箭支对着客栈对面的秦王车驾。  

只见秦王和冯夫人,双双走下车驾。  

两人皆紧绷着神经,这是难得的刺杀秦王机会,机会只有一次,只要一次不成功,就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该死的朗卫!”  

两人都暗骂着。  

秦王车驾距离二十余丈,秦王和冯夫人皆已下车,恰好有随身跟随的朗卫把射击路线挡住了。  

“拜见大王!拜见冯夫人!”  

冯家数人,齐齐向子婴和冯幽兰作揖行礼。  

现在的冯家,以冯夫人年长,生有一子二女。  

大女儿是冯幽兰,儿子排第二,现年十五岁,小女儿十二岁。  

女儿嫁给秦王,地位不一样了,冯夫人见到女儿都得行礼。  

子婴微笑道:“岳母不必拘礼!”  

随即,冯夫人带着子婴进入府邸。  

子婴进入冯府后,首先是给岳母、内弟、内妹都派出一个红包。  

这是他专门让人做的红色小纸袋,纸袋中装着铜钱秦半两。  

在前天晚上除夕之夜时,宫中的所有内侍、宫女、侍卫,都能领取到一个红包。  

五人在客厅中聊天畅谈,气氛融洽。  

下午一起吃晚膳。  

晚膳过后,子婴要回宫了。  

“来了!子婴出来了!”  

两个刺客手中的弩机,再次拿起来,箭支对准了嬴子婴。  

这次没有该死的朗卫挡住射击路线了,两人心中暗喜。  

冯府大门,冯家的人出来送别。  

子婴向亲家三人告别,转身走向车驾。  

车驾旁边,子婴正准备上车。  

冯幽兰在不经意间,抬头看向对面客栈,顿时脸色大变。  

“小心!”  

她情急之下用力一推,推开旁边正要上车的子婴。  

“嗖!嗖!”  

两支箭矢射来,一支从她耳边掠过,一支射中了发簪。  

出现了突发情况,朗卫们立即警戒起来,部分围成一个圈拱卫着大王和夫人。  

子婴被老婆猛力一推,差点被推得摔倒,又再发现射来的箭矢,立即知道了是怎么回事,是有人行刺。  

冯幽兰发簪被箭矢射中,乌黑的长发垂下,长发及腰。  

另外一支箭矢射中了冯幽兰身后朗卫的肩膀。  

“他娘的,嬴子婴真命大!”  

两个刺客骂爹骂娘的,机会不会再有了,只得迅速逃离。  

“刺客在客栈那边,快捉拿刺客!”  

朗卫军官指着对面客栈大声喊着。  

亲自带着朗卫向客栈冲去。  

子婴暗呼好险,幸好自己没事,老婆也没事,  

他愤怒道:“敌国灭不了大秦,就用这种卑鄙手段刺杀。”  

他再对冯幽兰道:“幸好夫人及时推开,要不然真被刺客得逞了!”  

冯幽兰道:“是敌人拿大秦没办法,才用这卑鄙手段。始皇帝曾被三次刺杀,皆安然无恙。大王吉人自有天相,敌人永远不会得逞。”  

回到刚才惊魂一刻,她还心有余悸。  

两人上到车内坐着,暂时没有离开,等着朗卫把刺客抓来。  

片刻之后,朗卫军官来报,两名刺客无路可逃后,抽出匕首自杀了。  

子婴怒道:“自杀灭口,真够手段!”  

“有毒…”  

这时候,那名被箭矢射中的士兵惊恐大叫起来。  

子婴打开车帘一看,这士兵被射中的肩膀,伤口发紫,这正是中毒症状,中毒后先是发紫,然后会再变黑。  

箭头还涂上剧毒,好毒辣的手段!  

要是自己今天被射中,即使不是射中要害,都凶多吉少。  

子婴命令道:“快,速速抬去救治。”  

他又再命人通知廷尉官衙,迅速彻查此事。  

回到宫中后,  

陈平道:“大王,在秦地内,或许还潜伏有其他刺客。”  

不久后,得知事情的尉缭,匆匆入宫。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两个臣子冷静分析起来。  

尉缭道:“大王,待廷尉查明后,或许能看出端倪。估计在咸阳,或许还有其他潜藏着的刺客。”  

陈平道:“大王,臣认为,刺客幕后主使之人,最有可能是两个人。其一,是范增,项羽憎恨大秦,范增全力辅佐项羽,有可能会派人做出此等事;其二,是张良,在联军还未退兵时,臣跟张良有过交往,对他有所了解,张良颇有智计,对大秦极为仇恨,要不然就不会在博浪沙行刺始皇帝,张良也有可能会不择手段对付大王。”  

子婴点点头,觉得陈平的分析挺合乎逻辑。  

陈平再分析道:“大王出行都有朗卫护驾,刺客难以找到机会。即便大王出去巡视各地,又或者是下田劳作,刺客不知大王什么时候去、去什么地方,也无从下手。唯有寻找有迹可循之处,大王在去年初二前去国舅家中,今年岁首后,也很有可能会去王家和冯家府上,所以刺客提前在冯府对面客栈入住。”  

不久后,朗卫报告,那名被射中肩膀的朗卫兵已经身亡了,医官检查出,那是中了蛇毒。  

三天后,麒麟殿。  

这里举行新年后首次朝会。  

王驾被行刺一事,成为朝臣们最关心的事情。  

廷尉于真出列,说道:“禀大王,即便刺客当场自杀,臣已查出蛛丝马迹。”  

“这两名刺客,皆是始皇帝灭六国后,从原关东六国迁到关中的商人,两人原本是楚国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