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刺杀行动(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左都骨侯呼延录说道:“赵国使臣说得很对,如果让秦国吞并其他国家,把整个南方统一,对我们威胁太大。我们最不缺的是马牛羊,能用马换取我们缺少的东西,是最好选择。”  

阴山南麓,原本是由他来镇守,后来秦始皇派蒙恬挥兵北上,呼延录率部下跟秦军交战,结果被揍得很惨,灰溜溜逃走,呼延录对此还心有余悸。  

左大都尉沮渠托用鄙视的目光看向呼延录,冷冷地说道:“是你无能,才被秦军打得这么惨。我们匈奴需要的东西,直接出兵去抢,要我们拿出东西来交换,那是耻辱!”  

右都骨侯纳合台道:“说得对,不需要用马跟赵国交换。”  

左大当户兀突枯道:“区区秦国,不用惧怕,用不着跟赵国联手。”  

匈奴现场的官员们,大多数是这种意见:不需联手赵国,匈奴对付秦国绰绰有余;不能答应跟赵国用马交换物资。  

冒顿头脑还算有些精明,他当然知道,要是被秦国重新统一整个南方,对匈奴威胁实在很大,但他不认为秦国还能重新灭六国。  

万一秦国真的能力压其他六个国家,冒顿绝对不会坐视不理。  

对于赵国提出的用物资交换马匹,从理性上来说,冒顿觉得是不错的选择;从感性上来说,冒顿不太愿意去答应。  

正如臣子们所说,匈奴要用马匹跟别人交换物资,那是耻辱。  

一个时辰后,蒯彻再次进入单于帐篷。  

冒顿大声道:“我们匈奴良马是很多,一个匈奴人能分好几匹。但是,良马虽然多,没有一匹是多余的。匈奴只有抢别人的东西,从来不会用自己的东西跟别人交换。”  

在冒顿说话的时候,蒯彻感受到了冒顿那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霸气。  

当冒顿的话被翻译过来时,蒯彻并没有多大失望。  

第一次出使匈奴,原本预计成功率不会超过五成。  

匈奴兵锋正盛,不可一世,如果派兵侵犯赵国,赵国必须能扛住攻势,让匈奴人占不了便宜,折损人马又捞不到好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出使匈奴,成功率才会高。  

按照赵国的战略,尽可能争取跟匈奴讲和,就可以集中力量对付秦国。  

在战国时期,赵国既要防范北边的匈奴,同时又要抗衡秦国,名将李牧就是长期镇守北方,抵抗匈奴,导致兵力分散。  

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度,蒯彻丝毫不惧,不卑不亢道:“赵国希望联合匈奴,是因为对双方有利,并不是乞求,如果匈奴敢派兵侵犯赵国,赵国一定奉陪到底。”  

说完之后,蒯彻转身离开。  

蒯彻离去后,匈奴大臣们纷纷发言,说要教训一下赵国,纷纷请战出兵。  

不过,冒顿没有当场答应,他今年西征获得巨大成功,缴获了无数战利品,物资丰富,今年的作战任务已经完成,让士兵们好好歇息,做好迎接冬天的准备。  

至于是否要教训赵国,等明年再说。  

蒯彻回到邯郸后,首先前往丞相府,向张耳报告出使匈奴经过。  

张耳再向赵王报告此事。  

在以往,匈奴人时常侵扰赵国边境,李牧长期镇守北方。  

这次匈奴拒绝了合作,没能化敌为友,那随时都有可能侵犯。  

李左车丝毫不惧,要是匈奴人敢侵犯赵国,他要亲率军队狠狠回击。  

祖父李牧是他学习的榜样,无论匈奴还是秦国,都无法在战场上战胜李牧。  

如果能把匈奴人打怕,更能创造出跟匈奴和谈合作的条件。  

咸阳城西北,这里有座不大不小的府邸,府邸大门挂着一个牌匾,牌匾上刻着“冯府”二字。  

咸阳的人都知道,冯家的女儿嫁给了秦王,冯府的主人乃是王亲国戚。  

冯府对面有一间客栈,昨天晚上,有两个男子住进了这间客栈,特意要了这间客房。  

因为,这间客房的窗户,正对着冯府的大门口。  

九月三十号这天晚上,两人正在密议着。  

男子甲:“要是能刺杀秦王,我们恐怕也逃不掉。”  

男子乙:“只要能报仇,就算是死,也死得其所。”  

男子甲:“要是秦王不来,我们可很难再找其它机会了!”  

男子乙:“去年初二,子婴去了王后家中探望。今年娶了冯幽兰,很有可能会两个亲家都去一遍。放心,十有八九会来。”  

男子甲:“只要子婴来了,我们一定不会失手。”  

两人都露出怨毒的之色,誓要杀死子婴。  

秦王婴三年的第二天,年初二。  

上午,子婴跟带上大老婆和女儿,来到王元家中,跟亲家们一起吃饭。  

王元娶了老婆,为王家增添了不少乐趣。  

王夫人还说,正在给韩信物色对象,人选已经有了,过几天后告诉韩信。  

现代有催婚,古代同样有催婚,王元已经结婚,王威也十六岁了。  

在吃着早饭的时候,王夫人催婚了,要在今年内,要给王威挑选好夫人。  

到中午的时候,子婴返回咸阳宫,再带上冯幽兰,一起前往冯府。  

在朗卫的护卫下,銮驾徐徐前行,驾车的人依然是陈平。  

过年期间,除了必要的留守人员外,大部分官吏都放假。  

陈平却只要一天假期,今天继续工作。  

銮驾内,冯幽兰依偎在子婴怀中。  

冯幽兰道:“大王,不知为何,妾身总觉得有些不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