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歃血为盟(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本事了,你要想办法收买内部的人。”  

丘宗道:“卑职全力去办。”  

他又再说道:“丞相,韩信这个人投奔秦国了。在秦国朝堂上大谈用兵之道,秦国大臣和秦王都被韩信折服。嬴子婴让韩信做了校尉。”  

范增道:“原来是那个执戟郎中,韩信或许有些本事,但本事不会太大,不可能超过纸上谈兵的赵括。”  

对于没有大才能的人,就算投奔秦国的再多,范增都不担心。  

丘宗道:“丞相,还有一个最新消息。陈平也到了咸阳,嬴子婴每日出行,都由陈平驾车。”  

“陈平投奔秦国了?”范增着实吃了一惊,用力一拍旁边的案几,大感可惜。  

此时此刻,他非常后悔,为什么不早点起用陈平,以至于让陈平被敌国所用。  

要是陈平去北方其他国家还好,偏偏去了敌国。  

随后,丘宗又再报告在秦国刺探到的其它事情,他递出一张纸,说是秦国发明的纸,秦国的衙门官吏,都改成使用纸。  

范增拿着纸张,为这薄薄的纸张感到新奇。  

丘宗继续报告说,秦国的耕梨改用曲辕犁,又新发明了灌溉工具。这都是嬴子婴发明的,纸张是嬴子婴和廖磊一起发明出来的。  

范增再次惊讶了,嬴子婴这个年轻的秦王,居然能搞发明,能想出新奇古怪之物,却偏偏很实用。  

嬴子婴不简单啊!要是不除掉,后患无限。  

求贤令发出后,除了韩信、陈平外,也陆续有其他人来投。  

不仅有从东方来的人,还有秦国内部的人,都希望能获得秦王青睐。  

特别是韩信,朝堂上讲述用兵之道,这个事情很快就传扬出去了,韩信成为了秦国的名人。  

大才总是有限的,子婴发布求贤令,直接目的是为了韩信和陈平两人。  

既然两人已经来了,前来投奔的人交给丞相官署处理。  

尉缭报告说,来投的人当中,不乏庸碌之辈,想蒙混过关捞个小官,这类人一律赶走。  

除了庸碌之辈外,还是有其他有小才能的人,在考核其能力后,任命为低级官员。  

转眼间,炎热的夏天过去,已经到了八月份。  

八月下旬这天,子婴再次前往咸阳南郊的兵工厂。  

朗卫走在最前面,拱卫着秦王车驾,陈平驾车前进。  

秦王车驾有六匹马牵引,只有君王才有这个资格。  

丞相尉缭的车驾,是由四匹马牵引。  

子婴坐在车驾内坐着,车内是经过改造,后面位置凸出来,高度跟椅子相当,还有一层软垫。  

即便子婴坐在一定厚度的软垫上,仍然不太舒服。  

这个时代,车辆根本没有避震技术,没有弹簧作为减震器。  

子婴还试过,像车兵那边站在战车上,那是难受得要命,要是在咸阳城内比较平坦的地方还好。  

只要出得城外,战车在不平坦的地方前进,全身震得快要散架了。  

车兵是从西周到这时期的重要兵种,是作为冲锋陷阵的力量,士兵在高速前进的战车上站稳并且用兵器作战,需要长期的刻苦训练才能胜任。  

子婴曾经想过,能不能把弹簧发明出来呢?很快就否定了。  

就算掌握了灌钢法,也很难进一步铸造出具有柔韧性和可塑性的弹簧钢,何况了合格的钢材都还没有问世。  

不多时,车驾来到了兵工厂大门。  

这里有重兵把守,严禁无关的人出入。  

从秦岭开采的铁矿运送到这里,相关人员也只能进入仓库区,铸铁区另外有人把守。  

“微臣拜见大王!”  

“带寡人进去看看,试验得怎么样了。”  

邹棠带着子婴进入兵工厂。  

首先来到“厂长办公室”。  

邹棠取来一个本子,呈给子婴。  

子婴打开一看,这是工作试验记录,对试验情况有详细记载。  

本子记载着,邹棠根据子婴提供的炒钢技术,指导工匠们进行试验记录,包括具体工艺流程细节、提炼出来的钢铁质量情况,本子及时总结有进步之处,以及试验中碰到的问题。  

随后,子婴来到铸铁区。  

在铸铁炉里,全部都用煤炭作为燃料,试验证明,比木炭更容易提升到理想的高温。  

邹棠介绍说,目前,炒炼生铁时控制含碳量还比较困难,提炼出来钢含碳量忽高忽低。  

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之间的铁碳合金的统称。  

为了保证其韧性和塑性,正常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7。  

钢材又分为三种,分别是:  

低碳钢:碳含量一般低于0.25  

中碳钢:碳含量一般为0高碳钢:碳含量一般高于0.60  

含碳量越高,钢的硬度就越强,因为硬所以耐磨,能打造得越锋利,但含碳量越高,钢的坚韧度就越差,越容易折断或者崩口。  

含碳量越低,坚韧度就越好,但很难打磨得锋利,就算磨锋利了也很容易变钝。  

必须在坚韧度和锋利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要含碳量达到多少才合理?这要看兵器用途。  

如果硬物对硬物对砍(比如兵器对兵器)高碳钢肯定比中碳钢容易断,如果是砍人、砍动物、木条、麻绳等,高碳钢比中碳钢锋利。  

古代冷兵器时代,兵器主要是杀人,交战时可能会碰到兵器对砍。  

根据这一原则,钢材含碳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