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打造优势(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邯道:“大人可带上项家其他人,一起面见大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想,大王或许也想给自家人分封,只是碍于丞相,才有所顾忌。”  

“对!”项伯一拍大腿,“章大人所言甚是。我才不信,项家这么多人,顶不上范增区区一人?”  

章邯再道:“必要时,我会去面见大王,尽全力说服大王,定要为项家争取应得封赏。”  

这下,项伯贼高兴了,向章邯作揖道:“有劳章大人了!”  

很快,他想到一个问题。  

以前的章邯,对项家的人是敬而远之,何以今日主动找上门?主动帮助项家?  

随即,项伯问出相关问题。  

这时,章邯一副献媚之色,说道:“项家是楚国主宰者,楚王乃天下霸主。大树底下好乘凉!”  

此时,他心中不禁感慨,以前很讨厌阿谀奉承之人,从今往后,自己却要做这种人。  

为了向大王尽忠,就算在楚国做奸臣、做小人,章邯也心甘情愿。  

很快,项伯大笑起来,看来是章邯想通了,要真正投靠项家。  

随后,章邯又再适当说了些恭维的话才离去,项伯更是屁颠屁颠的。  

章邯走后,项伯立即派人把项家在彭城的主要人员都叫过来。  

项家的人聚集一堂后,项伯提议联合起来向大王进谏,请求分封。  

他的提议,获得项家人员的一致赞同。  

纸张投入使用后,子婴按照计划,着手改进冶炼技术。  

对于古代铸铁炼钢技术发展历程,赵歇在现代有查阅过,对此有一定了解。  

这时期冶炼技术,是采用块炼铁渗碳钢技术,西汉中后期发展到炒钢技术,再往后有灌钢技术。  

在一统天下前,秦军制式兵器一般是青铜铸造,东方国家在炼铁技术方面反而走在秦国前面。  

但采用块炼铁渗碳钢技术制造的兵器,质量还不够好,采用这种技术冶炼,对于碳渗进的多少、分布的是否均匀、杂质除掉的程度,这些都非常难掌控好,并且生产效率极低。  

用这种技术制造的铁制兵器,跟青铜兵器相比,基本上没有优势,秦军靠着青铜兵器打败六国军队,最终一统天下。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吸纳六国的冶炼技术,逐渐推广铸造、使用铁制兵器。  

现在秦军的制式兵器中,青铜制和铁制的皆有。  

钢铁兵器好于青铜兵器,这点毋庸置疑,前提是钢铁冶炼技术要能达到一定水准。  

要是能达到西汉中后期的冶炼水平,就能确立在冷兵器方面对敌人的优势。如果能更进一步,把灌钢法掌握,铸造出锋利、坚韧兼备的武器,对敌优势将会是碾压性的。  

咸阳城郊,这里有个大型铁制兵器兵工厂,子婴前来这里视察。  

因为事关重大,子婴把平常很忙的尉缭也叫上一起。  

尉缭的儿子尉羽,官职已经升为考工令,主管兵器制造,陪同子婴来到这里。  

铁制兵器铸造,对于国家来说属于机密,技术不能外泄,兵工厂有士兵严密把手,有专门的官员进行严格管理。  

现在一些管理、生产方式,秦国时就已经开始实施。  

武器质量标准化、统一化;武器制造流程,已有了流水线生产模式。  

兵工厂厂长,称为“工师”。  

工师下面有若干工丞,工丞相当于负责某条流水线工序的工段长、拉长。有些工序会有好几个生产线,也就有好几个工丞。  

各兵工厂工师的直属上司,是官职为考工令的尉羽。  

这间兵工厂的工师名叫邹棠,四十余岁,秩俸三百石。  

他得知秦王前来,到大门迎接。  

“臣拜见我王!”  

“寡人和丞相,要进去视察一番!”  

邹棠随即带着子婴和尉缭进入。  

子婴先了解兵工厂总体概况,这里分为好几个区域,有炼铁区、仓库区、档案区、住宿区等。  

子婴首先来到档案区,这里有许多的书架,书架上有许多竹简。  

在案桌上,已经见不到竹简,放着用纸张制作的本子。  

子婴打开第一张本子阅览着,里面记录每次原料运入情况,包括日期、重量、种类、原料来源。  

打开第二张本子,里面记录的记录兵器成品情况,详细记录着某个工丞管辖下的兵器产量,不仅有日期、数量、种类,还具体到工匠名字。  

邹棠道:“大王,每位工丞,皆有本子记录!”  

这兵工厂比较大,下辖有十七个工丞,有十七张本子记录。  

兵器做好之后,会入库存放入仓库。  

兵器交付给哪个部门,以及种类、数量、日期,又会有本子记录。  

在兵工厂,还有个特殊地方,这是由治粟内史官署派来的直辖的账房人员,有三名账房,相当于一个财务部。  

工师是无权管辖账房的,账房直接对治粟内史官署的上司负责。  

这是从制度上防止厂长贪污的基本手段。  

财务部专门有屋子作为办公室。  

子婴进入财务办公室,屋内同样有很多书架,书架上摆放着许多竹简账本。  

案桌上摆放着的是纸张本子。  

子婴翻开账本阅览,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位工匠的姓名和俸禄发放情况。  

秦国兵器作坊的工匠们,一般属于终身制,一生都在作坊中劳作,平常一天工作十二小时,工作五天可休息一天。  

工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