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章邯归心(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地,天下皆可看出楚王不公,项羽特意让本族的人霸占好地方。对原楚国贵族,就算不能给回全部封地,最少要给回一部分。  

要是项羽这么做了,就重新变成了以前的楚国。  

“妙!妙啊!”章邯整个人兴奋起来。“我王英明,能有如此妙计!”  

很快,章邯想到,屈、景、昭三家为什么能回来了。  

“邹先生,屈、景、昭三家,是否大王特意放回来?”  

邹离开心笑道:“正是。要弱楚,少不了让这三家找项羽麻烦。”  

哈哈!章邯更是为之兴奋。  

邹离又道:“弱楚之计,还得除掉楚国有才能的忠臣。范增老奸巨猾,是首要除掉目标。章将军要讨好项羽,或得项羽信任,再见机行事。总之,将军要在楚国做‘奸臣’。赵国的廉颇、李牧再能征善战,还不是被奸臣郭开除掉。”  

章邯神情振奋,誓言道:“为了大秦,我定会全力而为。”  

邹离继续道:“第二,从中挑拨,使得楚国与赵国、齐国、韩国、魏国、燕国交恶。”  

邹离再详细说出,章邯在获得项羽信任后,该如何挑拨项羽跟诸国的关系。  

章邯越听越是兴奋,又再激动起来。  

秦国能有如此英明的君王,他如何不激动!  

邹离在出发前,尉缭专门跟他说过,要章邯如何去做。  

邹离现在详细转述给章邯。  

当然,这也只能说出大概性,给出思路和方向,具体如何执行,要章邯发挥出聪明才智,见机行事。  

能够重新为大秦效命、戴罪立功,章邯兴奋、激动。  

前来楚国,成功说服章邯,邹离完成了秦王给予的重任,甚是愉快。  

两人谈得十分投机,谈完正事后,再秉烛夜谈,章邯不断询问这两年来秦国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关于秦王之事。  

得知秦国国内的种种变化,得知秦国人心、军心稳定,有明君和贤相治理国家,秦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章邯更是为之欣慰。  

这天晚上,邹离留在这里,两人聊到凌晨才睡觉。  

第二天,邹离在离开之前,再转述秦王的话。  

秦王希望章邯成就苏秦之功,但不希望像苏秦那样的结局,希望章邯能功成后全身而退,回到秦国在朝堂上接受封赏。  

章邯听到这些话,激动得再次流泪了。  

他誓言旦旦地表示,纵使粉身碎骨,也要完成大王重托。  

齐王宫,书房。  

项羽在这里接见景家的人。  

这人名叫景绸,五十余岁,他在景氏一族中地位最高,相当于族长。  

原本项羽不想见景家的人,是景家数次求见,项羽才接见这个景绸。  

项羽道:“景老先生,来见寡人有何事?”  

景绸道:“大王,楚国复国,礼法、文字、钱币、度量衡皆已恢复,原各家封地,也应当恢复。恳请大王把原本景家在楚国封地,重新给回景家。”  

原来是为这事而来,项羽有些不爽了,冷冷道:“楚国得以复国,全赖我项家,跟景家何干。”  

景绸道:“大王,景家世代忠于楚国,当年暴秦出兵灭楚时,景家出兵出粮,跟大王祖父一起并肩作战,共抗暴秦。恳请大王给回景家封地,景家必世代效忠大王。”  

战国时期,楚国是松散的分封制国家,一直难以拧成一股绳,一直到秦国发动灭国之战,楚国各个氏族才团结一致,全力抵抗秦军。  

“哼!楚国得以复国,景家尺无寸功,还好意思来要回封地?速速退下!”  

原本景家的封地实在太大,要项羽划出来给景家,项羽哪里舍得。  

项羽居然不肯,景绸灰溜溜离去。  

此事不久被范增得知,范增再调查屈、景、昭三家的人是怎么回来的,居然是秦国放回来了,范增由此警惕起来。  

他提醒项羽,楚国内部不可再重新分封,并且将这些话在朝堂上公开说出。  

范增这段时间很忙,忙着处理楚国政务,更忙着处理刺杀嬴子婴、尉缭相关事宜。  

之后不久,屈家、昭家的人,又先后求见项羽,要求恢复原本封地。  

项羽很不耐烦,拒绝了这两家的请求。  

项羽回到彭城后,封赏追随他的人,封官封爵。  

其中,有所侧重地照顾项氏一族。  

这样一来,对于追随项羽的非项氏人员,就有所不公。  

幸好有范增从中劝谏、提醒,从中纠正错误,这种封赏不公才不至于太明显。  

彭城某宅院,这是属于项庄的宅院。  

在项氏一族中,除了楚王外,以项伯地位最高,其次是项庄。  

今天,项声、项悍、项冠三人来找到项庄。  

项声道:“三弟,屈、景、昭三家的人,都去找过大王,想要回封地。”  

宗族内部,按照辈分或年龄大小,以兄弟或叔侄、伯侄相称。  

项庄道:“我也有耳闻,他们没半点功劳,却想要回封地,还真不要脸。”  

项悍道:“三哥此言差矣,以前这三家,在楚国可是有大功,楚王分封领地给他们。”  

项冠道:“以前的楚王姓熊,现在咱们项家的人当楚王,怎么同日而语,给熊姓楚王立功,跟咱们项家楚王毫无干系。”  

他的话,其他三人都认同。  

项声道:“楚国得以复国,全赖我们项家。照我看,楚王得分封项家的人。”  

项悍道:“没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