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狮子开大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邦假装为难起来。  

“我的兵马不多,若前往齐地跟田荣血战,必定损兵折将,不值当!不值当!”  

见刘邦“为难”,田假着急道:“若沛公能相助,田假永世不忘大恩,必重谢沛公。”  

刘邦问道:“若我花大代价助你,不知你如何重谢?”  

“这个…”  

田假一时还未想到,该如何重谢刘邦。  

田角道:“沛公要如何重谢,只管道来。”  

哈哈!刘邦心里贼乐着。  

他故意站起来,来回踱步,做出一副思量的模样。  

“思量”一小会后,刘邦道:“要我出兵相助,不是不可以,只是这代价实在太大,齐王需答应我的条件,方可出兵。”  

田假道:“不知是何条件?”  

他心中略喜,只要刘邦肯出兵,只要自己能重夺王位,再大的代价都值得。  

只听刘邦道:“若我出兵打败田荣,齐王需让出齐国一半的土地给我。”  

什么?田假、田角、田间都惊呆了,这个刘邦的胃口也太大了。  

见三人的反应,刘邦道:“诸位要知道,除非我跟田荣浴血奋战,才有可能将他赶走,要是花如此大代价,却得不到一半齐地,得不偿失。”  

张良跟刘邦说过,一定要为利益而帮助田假,开出自身条件,要是无端端帮助,势必会引起对方疑心,会让对方觉得刘邦别有所图。  

现在,刘邦演戏要演足,他吃定了田假有求于自己,趁机狮子开大口。  

见三人神情,刘邦故意道:“若三位为难,就当我没说过。告辞!”  

说罢,刘邦迈步离开,但步伐却非常慢。  

田假急道:“沛公请留步!”  

他急忙起身,快步走到刘邦跟前,恭敬道:“沛公,一切好商量!好商量!”  

他恭请刘邦重新坐下,再给他斟酒。  

田假、田角、田间三人也很为难,要是割让一半土地,这代价实在太大了,但如果刘邦不肯相助,就无人相助了。  

三人接连开口恳求刘邦,恳求把条件适当降低一些,让三成土地行不行?  

刘邦“勉为其难”,跟三人讨价还价一番后,最后做出一定让步,事成之后,齐王划出齐国南部的四成土地给刘邦。  

双方谈好了,有刘邦相助,虽然事后要割让四成土地,也是划算的买卖,田假、田间、田角三人都露出笑容。  

刘邦暗笑着:事成之后,连你们都一齐收拾。  

刘邦趁机提出,需要了解齐地的山川地理、城池关隘等各种情况,出兵讨伐田荣,需要先了解情况。  

三人都没有起疑,田假取出齐地大地图,向刘邦详细讲述齐地情况,把所知道的几乎是全盘托出。  

联军大营,所有官兵都接到了撤兵的命令,做好撤兵的准备。  

终于可以回家了,联军营寨的士卒们,甚为高兴。  

楚军大营,沛公刘邦、齐王田假,一齐来见项羽。  

项羽作为盟主,刘邦兵发齐地,要事先知会项羽,要不然项羽有可能认为,这等大事私自决定,那是没有将他项羽放在眼里。  

并且刘邦夺齐王位后,还需要项羽的承认,刘邦要跟项羽维持好关系。  

到目前为止,两人的关系还算不错,还称兄道弟,要是天下盟主都承认了刘邦是齐王,让其他国家承认,也就顺理成章。  

见到项羽后,刘邦说道:“项兄,想必对田荣这恶贼甚是恼怒。”  

提起田荣,项羽一副恼怒之色,道:“田荣这混蛋,我迟早要收拾他。”  

刘邦道:“项兄,我愿意代劳,出兵讨伐田荣。”  

“刘兄要出兵讨伐田荣?”  

项羽大为惊讶。  

刘邦道:“正是。我与齐王商量着,我出兵灭田荣,助齐王重夺王位。事成之后,齐国让出四成土地给我。”  

田假接口道:“正是,有沛公相助,定可以除掉田荣这恶贼。”  

项羽点头道:“如此也好,有劳刘兄了!”  

刘邦道:“事成之后,我便在齐地南边称王建国,与楚国成为友好之邦。”  

“好!”项羽笑道:“刘兄比其他王抢强多了,也该是个‘王’。到时候,我定会派人给刘兄祝贺。”  

对于事成之后除掉田假,又要跟项羽怎么说,张良已经替刘邦想好了。  

晚上,刘邦兴奋得睡不着觉,齐地是好地方,以后自己就是齐王了,有萧何来治理国家,齐国必定能强大起来。  

第二天,刘邦帅帐。  

文武主要官员聚集一堂。  

除了萧何外,其他人还不知道张良之计。  

刘邦还没来,部下们先讨论起来。  

樊哙道:“各国大军都准备回去了,我们的地盘还没有着落。”  

曹参道:“要实在不行,那就硬抢。燕国苦寒,不是好地方。赵军甚强不好打,我看魏地最好,魏国军力不强,定不是我们对手,强迫魏豹分出一半国土给我们。”  

夏侯婴道:“没错了,就算硬抢,也得抢一块地盘。”  

郦商道:“沛公理应做大王。”  

众将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起来。  

萧何道:“诸位,事情已经定下来了,沛公将会在齐地称王建国。”  

众人一惊,看来沛公决定,兵发齐地抢地盘了。  

片刻之后,刘邦步入帅帐。  

“弟兄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将北上齐地,助齐王打败田荣、重夺齐王位。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