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张良再献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项羽仍然在喝闷酒。  

范增再道:“羽儿,你与虞姬一别近两年,你思念虞姬,想必虞姬也同样思念你!”  

的确,项羽是非常思念虞姬,只恨迟迟未能灭秦,好回去跟虞姬团聚。  

“亚父所言甚是,既然无法灭秦,也该回去了!”  

提起女人才最终肯回去,范增摇头叹息,颇为无奈。  

第二天,项羽派人通知在函谷关的邹离,同意撤兵。  

两天后,联军数十个最重要人物,再次齐聚楚军帅帐。  

邹离再次来到此地,当众宣读秦王诏书。  

诏书内容,是讲明希望跟六国化干戈为玉帛。  

当然,这只是表面功夫。  

做做这表面功夫,让项羽和联军有个台阶下。  

六国跟秦国的仇恨并未消除,以后随时还有可能联合。  

双方确认之后,邹离返回函谷关,派出快马向咸阳的秦王报告。  

“我们虽然暂时罢兵回去,但联合灭秦的目标不变,不灭暴秦,誓不罢休!”  

范增在大声说着。  

确定好要撤兵后,众人并未散去,讨论在撤兵后对付秦国之法。  

范增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禁止人员向秦国流动、禁止跟秦国通商,如若秦军进攻任何一国,其他国家需出兵援助等等。  

这些建议都得到了诸王的认可。  

最后,范增道:“六国联盟是为了灭暴秦,一日未灭秦,联盟永不解散,上将军项羽永远是诸国盟主。”  

虽然不得不撤兵,范增要确立起项羽长期的领导地位。  

随后,项羽大声道:“撤兵后,五国需遵从我项羽的命令,一旦时机成熟,我会再联合诸国讨伐暴秦。”  

他声若洪钟,唯恐大军听不到。  

自从巨鹿之战后,六国联合,项羽成为盟主后,在诸王面前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态。  

要不是项羽,诸国已被章邯大军所灭,为了灭秦,诸王能暂时忍气吞声。  

这种忍气吞声只能是暂时的,诸王皆是一国之君,项羽连“王”都还不是,没人希望以后还再听命于项羽,但又不敢当面反驳,只好默不出声,等回去后再说。  

把具体事情确定下来后,诸王和部下们离去,做好撤兵准备。  

最后,只剩下齐王田假和刘邦没有走。  

田假留下来,是有重要事情找项羽商议。  

刘邦没有走,是要找项羽商议,希望项羽能出面,让诸国划出一块地盘给他。  

韩王成离开了帅帐,张良却并未一同离去,而是走近刘邦,低声道:“沛公,请借一步说话。”  

看着两人离去后,田假走近几步,弱弱地说道:“上将军,田荣此贼甚是可恶,恳求上将军派遣一将领讨伐之。田假对上将军感激不尽。”  

田假希望项羽能派兵灭掉田荣,助他重新夺回齐王位。  

对于他这个丧家之犬,其他王根本不鸟他,唯有依靠项羽,田假才有可能重夺齐王位。  

本身被迫退兵,项羽心情就很不好,听到田假让他出兵帮忙,更是让他烦。  

他大吼道:“别来烦我!快滚!”  

见项羽如此,田假只得伤心地离开了。  

刘邦、张良齐齐出得帅帐,走到一个角落。  

对于帅帐内项羽的吼声,两人也听见了。  

随后,见到田假灰溜溜地出来。  

张良问道:“沛公,是否有事烦恼?”  

刘邦叹息一声道:“哎!韩、燕、魏、赵、齐,皆有自己的疆土和百姓,唯独我刘邦没有。”  

张良道:“灭秦之功劳,沛公仅次于上将军,理应称王建国。”  

刘邦道:“正是,我正要找上将军商议此事。”  

张良道:“良有一计,可让沛公称王建国。”  

在张良拥立韩成为韩王后,聚集数千兵马要收复韩地,却遭遇挫折,打不过驻扎在韩地的秦军。  

幸得刘邦率军西征,打败韩地秦军,帮助收复韩地,韩国才得以复国。  

韩王成和张良,都对刘邦甚是感激。  

刘邦听后大喜,带着张良返回大营。  

刘邦军大营,帅帐内只有刘邦、萧何、张良三人。  

刘邦道:“不知子房有何妙计?”  

对此,张良早已有了成熟的方案,他开口道:“齐王田假,被田荣赶走,如同丧家之犬。然项羽承认田假为齐王,对田荣甚为恼怒。沛公可找田假商议,有条件出兵帮助重夺王位。若无人出兵相助,田假休想回齐国,沛公提出割让齐国三成土地为条件,田假必肯答应。”  

“对啊!子房言之有理!”  

刘邦茅塞顿开,对张良甚是佩服,之前怎么就没有部下想到这方面呢。  

他随即想到一个问题:“可我们对齐地不熟悉,要赶走田荣并非易事。”  

张良道:“田假乃齐国贵族,又是齐王,对齐地山川地理、关隘险要肯定熟悉。由他指引沛公,再麻痹田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定成功。沛公去见田假,田假必然高兴。项羽恼怒田荣,沛公跟田假一起向项羽说起此事,项羽必应允。”  

“妙啊!子房之计甚妙!”  

萧何赞不绝口。  

只可惜的是,张良要辅佐韩王成了,不能在刘邦帐下。  

刘邦屁颠屁颠的,说道:“事不宜迟,我现在就去见田假。”  

张良神情严肃,问道:“敢问沛公,是否仅满足于齐地三成土地,做个小国之王?”  

刘邦和萧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