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赳赳老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称职的丞相统筹管理,秦地农作物夏收、夏耕得以顺利进行。  

这几个月来,兵器作坊全力生产,已经有充足的作战物资储备,就算夏收期间下田帮助,作坊停工两个月,亦不会造成物资短缺。  

在函谷关仓库,粮食、箭矢、油料等物资,每个屋子都是放得满满的。  

这些战略物资,在关中等许多仓库有不少储备,如果函谷关物资消耗到一定程度,会有及时运送物资过来补充。  

吃过晚饭后,子婴走出书房,天空开始阴沉下来。  

到傍晚时,已是乌云密布。  

但愿不要下雨!  

到了临睡时,雷声响起,开始刮起了大风。  

如此情形,子婴实在难以入睡。  

雷声大、风大,会不会下很大雨?  

关城内的中下层军官和士兵们,则是兴奋起来。  

楚军来进攻好啊!军功来了!  

有个别士兵还做过白日梦,要是下雨天攻城,说不定自己比秦勇运气更好,杀死更多敌兵,双倍军功,连升数级。  

楚军大营,这里很多人同样睡不着觉了。  

项羽睡不着,很多普通士兵也睡不着。  

项羽期盼着下雨,雨越大越好、下得越久越好。  

楚兵们则是在想,明天会不会派自己去攻城?要是攻下函谷关,固然有重赏,战死了赏赐会给家人。  

不过,士兵们还是不希望战死,最好是活着攻陷函谷关。  

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呢?  

项羽在焦急等待着。  

凌晨后,终于下雨了。  

先是下小雨,随后雨势越来越大。  

“天要助我!明日雨别停!”  

项羽开始兴奋了。  

这天晚上,他没有再入睡,时刻都关注着雨势,万般不希望看到天亮雨停。  

子婴同样没有入睡,希望天亮雨停。  

到了天亮,仍然是大雨滂沱。  

天蒙蒙亮,躺在床上眯了一会的子婴,起床出得卧室,抬头望着那乌云密布的天空。  

大风正面吹来,吹动他的衣衫,吹得附近的军旗猎猎作响。  

正所谓狂风骤雨,这是子婴最不希望看到的。  

看来,一时半刻雨不会停,恶战要来了!  

既然躲不了,那就全力应对。  

很快,擂鼓声响起,这是击鼓升帐的讯号。  

议事厅,军候级别以上的武将聚集一堂,各级武将加起来,共有百余人。  

子婴打了下哈欠,昨晚心情紧张,只眯眼一小会,实在是疲惫。  

但是,大战在即,关乎生死存亡,子婴收起疲惫,朗声说道:“将士们,大风大雨,敌军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定会来攻城。坚守函谷关、保卫大秦、保卫家园,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寡人会在函谷关上,跟将士们一起,跟函谷关共存亡!”  

百余双眼睛注视着大王,大王那坚毅的眼神!那一往无前的气势!那誓死保卫大秦的决心!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人。  

这就是我王!是很有血性的大王。  

大秦自商君变法以来,代代出明君,奋六世余烈,终于一统天下。  

直至始皇帝驾崩后,不幸出了个昏君胡亥。  

万幸在胡亥后,继位的是明君,是很有血性的明君。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秦有锐士,谁与争锋!”  

子婴把大秦帝国的歌词大声朗读出来。  

太贴切了!出自大王口中的这首词,深深感染了每一个人。  

为了保卫国家和家园,为了军功,他们绝不退缩。  

“我王万年!大秦万年!”  

众将高呼着,响亮的声音盖过大雨声,响彻整个关城。  

函谷关全体将士,誓与函谷关共存亡!  

随后,子婴走上城楼。  

风大、雨大,视线模糊。  

风是东风,从东边出来的风,大风吹着还未半空的雨水打在站岗的士兵脸上。  

吹东风不利于守城秦军,哪又如何?秦军将士们会死拼到底。  

自此以后,“赳赳老秦”这首词在大秦流传开来,人们记住了这首词,更记住了乃国君主所作。  

————————  

联军大营,项羽和诸王等数十人,齐集在大帐中。  

今天的雨势,比三月份攻城时更大,还刮起了大风,天空更为乌黑。  

在场的人,除了刘邦、章邯外,皆兴奋起来。  

刘邦更关心的是自身以后的出路。  

至于章邯,则是心系大秦安危。  

这样大风大雨的时机,太难等到了。  

项羽大声道:“破关灭秦,就在今日!让我们一起见证,函谷关被破的那一刻。”  

范增道:“若嬴子婴还敢上城墙,今日便是他死期。”  

张良面向其他四位大王,朗声道:“暴秦灭我韩国,还有齐、楚、魏、赵、燕,此仇不共戴天,共灭暴秦,报仇雪恨!”  

主要人物先后发言,以不同方式说着灭秦的言语,其他人附和响应。  

几十人共饮一爵酒,然后出发。  

数百架攻城器械,数不清的楚兵,浩浩荡荡地向函谷关而去。  

函谷关上,秦兵们时刻都注视着关城对面。  

大雨之下,秦兵视线最远只能到弘农河两岸。  

“来了!楚军来了!”  

只见一架架云梯被推过弘农桥。  

随着云梯越来越多,在弘农河西岸一字排开。  

由于大雨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