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雄心壮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阴山南面的河套平原,这里水草丰美,地势平坦,对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来说,这里是他们最佳牧场。  

匈奴夺取河套后,迁徙大量人员来这居住、放牧、养马。  

这天,一批匈奴大人物出现在后套平原某地。  

为首之人,三十余岁,一脸络腮胡,胸宽头大高鼻梁,身材高大壮实,胯下坐骑浑身乌黑,这人便是匈奴的单于冒顿。  

跟随着冒顿的,有许多匈奴高级人物,左大都尉沮渠托是其中之一。  

沮渠托道:“单于,有了阴山南北这最好牧场,日后养出更多好马,使我匈奴更强大。”  

右都骨侯纳合台道:“要不是南蛮内乱,要拿下这里,还得费一番功夫。”  

冒顿道:“我匈奴曾败于蒙恬、李牧,那时我们还不够强大,又轻敌大意。现在不一样,我要让大匈奴世世代代称雄于天下!”  

他双眼透出精明,对于以前为什么会吃败仗,早已了然于胸。  

他有雄心壮志!他要一统草原!他要让匈奴无敌于天下!  

这个远大抱负,冒顿还在少年时,便已经深深根植在心中。  

父亲头曼单于不让他作为继承人,他通过鸣镝弑父篡夺单于位。  

冒顿很有军事天赋,在夺单于不久,便做好了全面的战略规划。  

匈奴东有东胡、西有月氏两大势力,冒顿首先拿东胡开刀。  

冒顿先对东胡示弱,再智取东胡,将东胡势力连根拔起,然后再扫荡周边小部落。  

河套平原是冒顿计划中要夺取之地,这次特意来此巡视一番。  

冒顿跟部下们边走边谈,时而四周眺望,望着那一望无际、绿草茂盛的草原,偶尔能望见那羊群、马群,遇见快乐放牧的人。  

真是好地方!  

清风吹拂在他脸上,天气清凉宜人,让冒顿心旷神怡,更是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  

“沮渠托,这里就交给你了。我要去西边,去教训教训月氏。”  

沮渠托是冒顿最信任的臣子之一,让他镇守这里还是比较放心的。  

沮渠托恭敬道:“单于放心,这里永远是我大匈奴的养马场。”  

不久后,冒顿亲率大军向西进发,他要拿月氏开刀。  

————————  

函谷关的官兵们,时刻都准备着迎接恶战。  

对于子婴来说,他很不希望下雨。  

可有些官兵却盼望下雨,下雨敌军才会来攻城,这么难得的机会,要多杀敌,获得双倍军功。  

敌人来进攻,就会有伤亡,自身会有战死的风险,有些立功心切的秦兵,仍然希望敌人来攻城,正所谓爵位险中求。  

上旬这天凌晨,子婴已经就寝。  

“轰隆…”的雷声,半夜把他惊醒了。  

很快,听到雨落在瓦面的沙沙声。  

子婴起床,走到寝室门口。  

又是一次滂沱大雨。  

大雨落在地下,泛起的水花溅在他脚下。  

子婴呆呆地站在门口,抬头望着那漆黑的天空。  

心道:“老天爷保佑!天亮后一定要雨停!”  

就算有能力守住函谷关,子婴也很不希望雨天恶战。  

恶战造成大量男人战死,这是大损失。  

战斗中杀死敌人,军人获得军功封爵,需要赏赐或更多的俸禄开支,朝廷财政负担增加。  

哪怕是战死的人,只要有立功,爵位可以传给儿子。  

雷声仍然不时在响着。  

关城内宿舍,睡觉的士兵也被吵醒了。  

有些士兵出来屋门口,有些走近窗户看向窗外。  

“下雨了,楚军要来了!”  

“立功时候到了!”  

“趁着双倍军功时多杀楚兵!”  

睡不着的士兵,在宿舍内交谈起来。  

许多士兵神情兴奋,摩拳擦掌,准备天亮后的大战。  

武将们也陆续出来了,准备迎接战斗。  

————————  

联军大营。  

雷声吵醒了很多人。  

再次攻城的时机来了。  

郁闷了多天的项羽再次兴奋起来,离天亮不到两个时辰,他下令提早造饭,天亮后攻城。  

到天蒙蒙亮的时候,雨势有所减小。  

项羽心道:“老天爷,可别半天就雨停了!”  

五国诸王和重要部下,再次齐聚楚营。  

楚军攻城部队迅速集合,推着攻城器械而出。  

子婴登上城墙,来到城楼,他要现场督战,鼓励士气。  

韩谈、王威、王元,还有朗卫们,跟随着大王,负责大王安全。  

敌军集结直至把攻城器械推过来,需要一定时间。  

子婴在城楼内静静地等待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除了双倍军功外,他会一直在城墙上或城楼内,最大限度激励士兵。  

城楼旁边,是高牙大纛,大纛杆特别加高,让城墙上的秦军都能清楚看到,秦王在这里。  

王元、王威、韩谈在城楼内陪伴大王,朗卫们在城楼外站岗。  

王威道:“末将愿陪大王下象棋!”  

“去去去!”  

子婴瞥了他一眼,做出拒绝的手势。  

王元把弟弟拉到一边,低声道:“这时候,还有心情下象棋。”  

王威挠挠头,低声回应道:“楚军还没到,反正也没事干,我想给大王解解闷!”  

王元道:“你有心情,大王可没心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