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各有心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弘农河东岸。  

多辆由四匹马牵引的战车停在这里。  

项羽、各诸侯王,还有各自重要部下,皆站在战车上,一同出来观战。  

每辆战车皆有大雨伞遮雨。  

长期对峙于函谷关,等这天等了太久了,许多人心情激动,都要亲眼目睹函谷关被攻破那一刻。  

张良跟韩王成在同一辆车上。  

张良道:“大王,若能攻破函谷关,韩国日后就安全了。”  

韩成道:“子房所言甚是,若暴秦不除,韩国永无宁日。”  

在七国当中,韩国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  

函谷关对面,便是韩国国土。  

如果秦国不灭,一旦秦军兵出函谷关,韩国首当其冲,韩国国土又小,没有任何战略缓冲。  

在嬴政一统天下进程中,首先被灭的便是韩国。  

在双方对峙于函谷关这段时间,各诸侯国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重新复国后,各国自身国土、国土内子民皆要管理,需要尽快恢复农业生产,需要处理各种政事。  

各国地方官吏,都把公文呈送到联军大本营,让各自的王或高官们批阅。  

张良已被韩成任命为韩国丞相,在这四个多月时间里,处理了不少政事。  

原本带来的韩军只有九千余人,在这段时间内,张良对韩国各地进行有效管辖,发出各种命令,征召部分适龄男丁入伍,组织百姓春耕。  

目前,韩国军队已经扩充到四万余人,汇合到大本营的有三万人。  

韩成这个韩王,乃是由张良拥立起来,韩国主要权力掌握在张良手中。  

刘邦和萧何同在一辆车上。  

刘邦不像其他人那样心中激动,暴秦固然要灭,刘邦已往更长远考虑。  

项羽掌控了楚国军权,楚王熊心就是傀儡。  

各诸侯王都有自身国土,有下辖的臣民。  

唯独他刘邦没有。  

要是刘邦能率先攻入关中,凭借功劳,就算当不上关中王,起码还能占得一块地方自己称王。  

那现在呢?无论最后能否灭秦,刘邦的容身之地在哪里?难道项羽还能分一块土地给他称王?  

若没有自己地盘,不能拥有国号、不能称王,在刘邦心目中,就算灭秦又有何用。  

刘邦不像项羽和其他六国宗室,他对秦国并没有多大仇恨,他最关心的是自己能获得什么利益。  

此时此刻,刘邦的心情十分复杂。  

章邯、司马欣、董翳在同一辆车上。  

司马欣、董翳两人神情轻松。  

司马欣道:“秦地有山川之险,让暴秦多苟延残喘数个月。今天,楚军定能破关。”  

董翳道:“秦国到了这般田地,是该亡了!”  

旁边的章邯心情却没那么好了。  

去年他投降项羽,乃是迫不得已选择,想不到项羽还是把绝大多数降兵坑杀。  

去年在新安,章邯亲眼目睹降兵被坑杀的惨状,当时他的心在滴血,他恨项羽,也恨司马欣。  

章邯是忠于秦国的,就算被赵高陷害,对投降仍然犹豫不决。  

早年司马欣对章邯有点小恩。在章邯还犹豫不决时,司马欣利用早年的薄恩,最终章邯率全军投降。  

早知如此,章邯就算死战到底也不降。  

此时的章邯,心系秦国,盼望着秦军能守住函谷关,盼望秦国不灭,盼望秦国能够有休养生息机会,再次强大起来,重新一统天下。  

大雨滂沱,雨声沙沙,时而还伴随着雷声。  

弘农河东岸,上百架战鼓同时敲响,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楚军三百架云梯在前,二百架投石车在后,由士兵推动着前进。  

大雨让地面泥泞,前进速度不快。  

在云梯后面,是大量的步卒。  

在通常情况下,很少会雨天作战,雨天对交战双方皆有影响。  

要是长时间被雨淋,会增加疾病发生概率。  

前几个月多次进攻函谷关,秦军火攻作用最大,其次是弓弩箭压制,让楚军、赵军吃尽了苦头。  

下雨作战对哪一方更有利?这要看具体情况,下雨可以让秦军最大优势发挥不出来。  

下雨同样对楚军有不利影响,项羽实在没有其它办法了,只能选择在雨天攻城,只有雨天才有攻陷函谷关的可能性。  

为了激励士气,一向吝啬赏赐的项羽,不得不给出许诺,参与攻城士兵,夺取函谷关后,每人皆有重赏,就算战死,赏赐可以家人继承。  

同时又严令,私自撤退逃跑者,一律杀无赦。  

在函谷关这边,同样鼓声响起,秦军们做好迎战准备。  

武将们都看清楚了,此次楚军攻城云梯,跟以往不同。  

云梯高度跟城墙差不多,在云梯最顶部,是可容人站着的平台,每个平台都有数名楚兵,弓箭兵、长矛兵、戟兵皆有。  

孟通、李必、苏忠等武将很快就明白了。  

楚兵要是在跟城墙同样高度下,跟秦军作战。  

当云梯贴近城墙时,平台上的楚兵便可跨步冲入城墙。  

长矛兵和弓箭兵,站在平台上,便可向城墙的秦兵攻击,掩护戟兵冲入城墙。  

一正二副三个守将聚在一起,商议对策。  

苏忠咬牙切齿道:“项羽真够狠的,想出这种办法,专挑下雨天来攻城。”  

李必道:“项羽就是特意要雨天攻城,好让我们无法用火烧毁云梯。”  

孟通道:“函谷关绝不容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