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一举两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子婴微笑道:“流水线生产?”  

流水线生产?两人瞪大了眼睛,大王又发明新词汇了。  

子婴再具体讲解着,什么是流水线生产。  

两人越听越喜,大王想出来的办法实在太妙了!  

大王能发明新词语、新物品,还能在某些方面想出好办法,大王真乃天才也!大秦之幸也!  

子婴道:“将流水线生产模式施行下去,便可检验成效。”  

只要有时间,子婴要逐步改善这时期一些落后的东西,循序渐进地搞发明创造,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比如这个兵工厂,如果按照实行流水线生产,在生产同样箭支数量的情况下,所需的工人少了。  

那些富余出来的工人,可以去种地,也可以从军。  

这样一来,人均劳动效率提高了,大大促进了秦国国力增长。  

生产力越高,综合国力就会越强大。  

人口是最重要生产力,科学技术同样是最重要生产力。  

来自现代的子婴,必定会改造这个世界。  

随后,两人又想到一些问题。  

五天后,子婴再次来到这个兵器作坊。  

尉羽同样陪同前来。  

今天,钟卫神采奕奕,面带喜色。  

他开心道:“大王,流水线生产,真是妙啊!微臣施行下去,效率提高了一倍。只需原本六成工匠,就可日产一万支箭。”  

子婴点头道:“没错了,就该如此。”  

钟卫主动带领子婴参观新的生产线。  

现在,生产箭矢共分为三道工序,分为铸造箭头、打磨箭头、组装箭支。工匠分为三批,每批工匠负责一道工序。  

这还是生产箭支工序少而已,要是近代、现代那些零部件多、工序多的、工艺更复杂的产品,采用流水线模式,生产效率能提高好几倍。  

对于更改生产模式后,如何监督质量,钟卫有相应适当的改变。  

除了小工师严格检查监督外,后面工序的工匠,亦要对前面工序制作的半成品进行监督。  

比如组装箭支的工匠,要留意箭头、羽毛、箭杆是否符合要求,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要及时告知、挑选出来,如果不这样处理,会有相应惩罚措施。  

子婴亲眼目睹着作坊内那繁忙场景,一支支箭支成品比五天前更快制作出来,心中高兴。  

然而,他发现,有部分工匠神色非常难看。  

“大王!”  

有个中年工匠停下手中工作,向子婴说话,他是鼓起很大勇气,才敢于向大王开口。  

该工匠道:“制作之法跟以前不一样了,更快做好一支箭了。可作坊不需那么多人了,再过数日,小的就不能在这干活了。”  

说出这些话后,他害怕起来,害怕大王责怪。  

普通平民百姓,对君王往往存在畏惧心理。  

钟卫忙解释道:“大王,本作坊所需制作箭支数量,上头有定量,只要每日制作一万支箭即可。流水线制作,效率提高了,原本工匠510人,现只需305个工匠就可完成。多出来的205个工匠,微臣没活给他们干。”  

原来是这样,这是好事,是子婴乐于看到的。  

被留下的305名工匠,都是技术较为熟练的。  

被淘汰的205人,是技术稍差或工作速度稍慢的。  

子婴让钟卫把全部工匠都集中起来,再朗声道:“这里没活干的人勿须担忧,寡人会妥善安排。你们可以去种地,官府会发放农具、种子,教会你们如何种地;也可以去从军,杀敌立功获得爵位。”  

大王亲自说有安排,富余的205人都没有意见。  

子婴再说道:“改为流水线制作后,可制作出更多箭支,诸位高兴否?”  

工匠们不做声,就算生产效率提高了,他们的待遇还是跟原来一样,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子婴扫视现场一遍,看着那呆呆站着不出声的工匠们,知道他们所想。  

子婴朗声道:“留在此作坊的诸位工匠们,你们日后可领取的粮食,比以前增加二成。”  

秦国的工匠,官府包吃住,待遇以所领取的粮食来计算,偶尔还有肉类、酱料等。  

秦国严禁私自出售主粮食,工匠如果要领取钱币,必须少领取相应数量的粮食来折扣。  

不过,工匠们要养家糊口,领取的粮食要给家人食用,能富余出来的粮食不多。  

普通工匠的家庭,一般也是仅能温饱,日子过得跟农民差不多。  

“谢大王…”  

现场顿时成为欢乐的海洋,那305名工匠们,都感谢大王恩德。  

尉羽同样高兴,对大王更是佩服。  

采用流水线生产,效率增加了四成。  

把工匠待遇提高两成,工匠们高兴。  

这样折算下来,制作相同箭支所需成本还节约了两成。  

而剩余出来的工匠,可以去种地或从军。  

这样一来,对于朝廷、对于还有留下来的工匠们来说,都是利好之事,可谓一举两得。  

工匠们欢呼过之后,有人向子婴跪拜起来,其他工匠跟着跪下磕头。  

他们是打心底感激大王。  

“大家请起!大家请起!”  

此情此景,子婴是发自心底喜悦。  

————————  

“父亲,大王英明,真乃明君也!”  

晚上,尉羽回家后,向父亲说起今天的事情。  

尉缭开怀一笑,右手捋捋山羊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