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意外相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二月中旬这天,楚军大营。  

上将军帅帐外,联军主要人物齐集于此,包括各个王,以及他们的重要手下,共有数十人,是一起为出征将士壮行。  

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酒爵,装上了酒。  

项羽举起酒爵,朗声道:“钟离将军、李将军即将出征,诸位共饮此爵,祝两位将军马到成功。”  

大家齐齐把酒爵举起,然后喝下一爵。  

在帅帐口站岗的韩信,把这一些看得清清楚楚。  

他认为,项羽能灭秦的可能性不大,以后很有可能重新回到秦王政一统一天前,七国并存的格局。  

身处乱世,军人才更有勇武之地。  

韩信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赏识他的明主,让他统帅军队,攻城略地,驰骋疆场。  

营寨外,出征的兵马已做好准备。  

那是数不清的战马,以及五万士兵。  

其中,只有五千属于骑兵,其余皆是步卒。  

这是楚军和赵军的联合作战,楚军三万五千人,赵军一万五千人。  

步兵骑马行军,战斗时再下马作战,有种专业的称呼,称为“步骑兵”。  

随后,数十人全部出来营寨。  

李左车、钟离昧率领士卒们,浩浩荡荡地往北行军。  

大军渡过黄河后,一路北上,进入赵地后赶往东北方向,要从赵地西北处进入河套地区。  

到了三月初,经过半月行军后,终于抵达河套地区。  

三月初二这天,数万大军进入前套平原。  

这时候的河套,天气已经回暖,冰雪融化,平原上到处是新长出来的绿草。  

钟离昧和李左车并列而行,两人皆是第一次亲临河套平原。  

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地,李左车心中不禁赞叹,真是水草丰茂的好地方!  

此时,李左车萌生了一个想法,无论能否灭秦,赵国一定要把如此好的地方夺取过来,让云中、九原两郡,成为赵国最好的牧场。  

赵国北部跟匈奴接壤,数百年来,匈奴时而南侵,最让匈奴人胆寒的赵国将军,便是李左车的祖父李牧。  

匈奴人是很强悍,祖父李牧对匈奴丝毫不惧,李左车自觉也有信心对付匈奴。  

若能占据这优良牧场,养出良马,赵军军力必定更强。  

“为何如此安静?看不到一个人?”  

某个军官开口说道。  

钟离昧和李左车,又再仔细把四周观察一遍,果然没有发现一头牲畜、一个人,太静了,静得不正常。  

按理说,应该有人出来放牧才对。  

也应该有秦军在巡逻。  

钟离昧顿时想起韩信的话,难道秦国在这里的人,已经提前撤走了?看来很有可能。  

只听李左车道:“看来,是暴秦提早把人和士兵都撤走了,所有马匹牛羊都不留。”  

钟离昧道:“李将军不是说过,我们北上,不是为了占领此地,也不是为了跟此地的秦军作战,而是要渡河南下。别管是否有人,渡河南下便是。”  

李左车道:“没错,只是这样一来,秦军把驻守这里的士兵南撤,兵力更集中到旧长城防线,我们渡河后从大直道南下,要从长城中寻找突破口,难度就大很多。”  

钟离昧道:“事到如今,我们只能尽力而为了。”  

五万大军继续行进着,一直到了晚上,仍然碰不到一个人影。  

第二天,楚军和赵军继续赶路。  

“禀将军,前面不远便是黄河!”  

中午的时候,斥候前来报告。  

钟离昧发出命令,大军到黄河边安营扎寨,安排人员砍伐树木造船,船只做好之后渡河。  

来到黄河边后,士兵们下马,安营扎寨。  

这时,只见西北处一匹马飞奔而来,那是赵军斥候。  

“报…李将军,西北方向发现大量骑兵,看样子不像秦军。”  

不是秦军?  

李左车和钟离昧都能想到,除了秦军外,唯一有可能出现的是匈奴人。  

很快,西北方向地平线上,有骑兵出现。  

进入视线的骑兵越来越多,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李左车大呼道:“不是秦军,这是匈奴兵!”  

钟离昧埋怨道:“真是倒霉到家了!可恶的匈奴人偏偏这时候来。”  

两人立即发出命令,士兵迅速收拾物品,然后向东撤退。  

钟离昧把五千骑兵部署在最前面,防备匈奴兵的进攻。  

————————  

这支匈奴兵,乃是由左大都尉沮渠托率领。  

沮渠托是冒顿单于的直属部下,深得冒顿信任。  

在两年多前,冒顿杀死父亲头曼单于,篡夺单于位。  

在燕国以北,一直有个强大的东胡国。  

长期以来,东胡和匈奴同为北方最大的势力,偶尔会发生冲突。  

冒顿成为单于后,先对东胡示弱,麻痹东胡王,再出其不意突袭东胡。  

东胡在猝不及防之下惨败,东胡王被杀,部落被吞并。  

冒顿随后扫荡草原上的其他部落,成为草原霸主。  

河套地区,是冒顿志在必得之地。  

去年的时候,冒顿忙于收拾其他部落,一时无暇顾及河套。  

前不久,冒顿派出沮渠托,领兵数万向河套杀来。  

没想到扑了个空,根本没有一个人影。  

等到了黄河边时,终于发现了大量人马。  

匈奴兵在赵军、楚军数百丈外停下,沮渠托并未立即下令发动进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