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武关城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武关东边,刘邦军营寨。  

军队迅速集结,一辆辆攻城器械被推出。  

刘邦站在寨门外,他要亲自指挥作战。  

望着远处那宏伟险峻的武关,在刘邦的心中,已将其当成了囊中之物。  

他在昨天接到了报告,陈兵函谷于关外的联军,已展开了攻城战,正面强攻,哪会那么容易拿下巍巍雄关。  

楚怀王曾与诸将立下约定,不论是谁,率先进入关中的,就封为关中王。  

而他刘邦,今天智取武关,将会率先杀入关中。  

此时的刘邦,嘴角露出不易觉察的笑意。  

————————  

沉闷而又巨大的战鼓声响彻云霄,附近林中沉睡的飞鸟被惊起。  

武关关城内,秦兵们迅速行动起来,从各建筑物中跑出,穿好军衣铠甲,拿起武器,迅速前往集结地。  

在三万人的守军中,分为三班轮流到城墙值勤守卫。  

在东城墙值勤的兵士们,望见远处的敌军,个个都卯足了劲,要给敌人迎头痛击。  

在武关东城墙后面,早已配备有投石车,储备了大量石弹,敌军随时有可能攻城,以便随时对敌实施远程打击。  

不在值勤中的秦兵,在关城内空地上集结,由相应军官核对人数。  

程开登上了武关东城墙,李必、苏忠等主要武将很快也赶到了。  

苏忠道:“刘邦来到武关那么久,终于攻城了。武关城下,就是刘邦军的坟墓。”  

程开道:“只要不是数十万敌军不停攻城,武关三万守军足够了。朝廷要么别派援军了,去支援函谷关更要紧,却偏偏只派出千余人。”  

他说出刚才发现“友军”之事。  

李必、苏忠都感到惊讶。  

朝廷只派那么少人来支援,偏偏恰好碰上敌军攻城,还真巧合。  

城墙上,踏弩兵已经就位,随时可对敌军进行攻击。  

————————  

武关西城门,周勃和部下们来到这里。  

此时,只听城内军鼓声响起,周勃知道,是武关那边开始攻城了,这是事先谋划好的,跟自己这边相互配合。  

城门武将道:“可有令箭?”  

周勃取出令箭,递给那武将。  

这是军中发令所用的小旗,杆头加箭镞,俗称令箭。  

将军调动兵马需要兵符,将军向武将发布军令,临时授予令箭,武将用令箭来证明军令的真实性。  

刘邦跟秦军作战,攻取了多个城池,这令箭是从秦军中缴获的,派上了用场,专门给予周勃执行任务。  

武将接过令箭查看着。  

在这关键时刻,周勃十分紧张,心跳一百二十,担心被识破了。  

幸好,武将没有发现异常,又再查看廖东这个人的贴身照,同样没有发现异常。  

照身帖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以及籍贯信息。  

把人的头像刻在竹板上,精准度比较差,很多人的真实样貌跟贴身照刻出来的头像相差较大,周勃和廖东外貌相差并不是特别大。  

廖东这个秦军军官真实存在,汉中人,军职为军候,原本驻守在蓝田大营,后来奉命率领部下前往武关以东某城池驻守,三个月前投降刘邦,周勃是冒充廖东的身份。  

所幸的是,周勃的身份没有被识破,武将向城墙上方示意,城门打开。  

周勃终于松了一口气,暗呼万幸,随即带着部下们进入武关。  

“廖兄弟,听你说话不像汉中口音啊!”  

周勃刚迈出两步,那军官说话了。他并不是怀疑周勃身份,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听到这样的话,周勃以为被识破了,着实被吓了一下,幸好他心理素质好,神情中并未明显表现出来。  

周勃镇定心神,“不慌不忙”回应道:“嗨!我祖籍在楚地,始皇帝一统天下后,才搬迁到汉中。”  

见那武将没有再说话了,周勃暗呼了一口大气,心中暗骂道:“啰嗦什么!吓了老子一大跳,回头一定宰了你这个秦贼!”  

随后,周勃带着部下们迈步入关。  

进入武关后,周勃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仔细观察关城内部情况。  

他看见了那正在集结中的秦兵,从集结之迅速、队伍之整齐,可以看出是军纪之严明;  

秦兵中,不仅有普通的弓弩,还有大量踏弩,长戟、长矛、长铍等兵器配比合理,这是装备精良的军队;  

秦兵们个个精气神十足,从他们的神情中,可以感受到,对保卫秦国的坚定之心,对杀敌立功的渴望,这是士气高昂的队伍。  

这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秦军。眼前这些的秦军,跟以往征战时所面对的秦军大不相同,周勃觉得,即使是打野战,刘邦的军队也不见得能占便宜。  

不管敌人有多么强大,都必须完成任务,必须要拿下武关,周勃对刘邦极为忠诚,有着坚定的信念。  

周勃带着部下,向东城门方向走去。  

————————  

程开连续发出命令,哪些兵士负责远程攻击,哪些负责城墙守卫,哪些负责搬运箭矢、油料等消耗性物资,哪些抬走伤兵,全部都安排妥当,每支部队都有任务。  

有个都尉问道:“将军,来支援武关的千余人该如何安排?”  

程开、李必、苏忠,都望着向这边走来的那千余士卒。  

李必仔细观察了一下,皱皱眉头,向程开道:“将军,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