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 不反也得反了(2/3)
承志又挥了挥手:“各司其职,万莫懈怠,就此散了吧!”
话音刚落,李聪又急匆匆的跑了进来:“郎君,急报!”
看到漆封上状若箭头的暗号,李承志瞳孔突的一缩。
敌袭?
拆开仓猝一扫,他已然不知说什么好了:还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急报来自驻守居延糊北的李永寿。
他与皇甫让、李孝先三兄弟一样,于泾州时便是队主。一年前西海第一次扩军时,迁为丙卫卫将。月前李承志军改,李永寿依旧为丙卫卫将,率军五千镇守居延湖西北至浚稽山一带,以防柔然。
但谁能想到没等来柔然,倒先等来了元鸷?
李永寿在急报中声称:三日前,大致也就是罗鉴未能浑水摸鱼混进西海,不得已立起仪仗,与李丰摆明军马之时,距居延海西北约百里左右,突然出现大股骑兵。
李永寿起先还以为是胡军,本欲摆阵迎敌,但对方却大摇大摆的送来的勅令,称敦煌镇将、西凉州刺史元鸷授朝廷旨意巡防边境,勒令湖畔之兵不论隶属何人,是何目的屯兵于此,即刻缴械,不然格杀勿论。
李永寿虽惊却不乱,当即起阵,又令斥候寻探。查知此次元鸷至少率大军三万,已进至西海边境已不足百里……
一时间,李承志被惊的哑口无言。他觉得他这张嘴就跟开了光似的,没一个能经得起念叨的。
刚念叨元怿是不是居心不良,祸水东引,罗鉴就率大军到了比干城。
又刚念叨朝廷是不是调转矛头,准备先对付他,元鸷就率大军到了居延湖北?
是不是等不到两刻,又会接到吐谷浑大军翻过祁连山,兵指镇夷的噩耗?
他暗叹一口气,将急报递于李始良,又问着李松:“今日初几?”
李松被问了愣了愣:“十月初八啊?”
十月初八,莫不是命犯太岁,不然为何就如约好的一般,坏事一骨脑的全凑到了今天?
李承志摇着头,自嘲般的笑了笑。
这下倒好了,不用再胡猜乱想了,也更不用李亮和李丰再去证实什么。眼下先不说是不是朝廷授意,但罗鉴与元鸷已勾搭成奸,同流合污是铁一般的事实,就为图谋……不,为诛伐他这个反贼而来!
不然绝对不会来的这么巧。
也更说不定居中策应的朝廷大军已然到了半路上,更说不定,吐谷浑大军已至祁连山南麓、高植与长孙道已紧随罗鉴而来。
如今可算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便是他不想抛头露面,高竖反旗也不行了。
李承志怅然若失,心中五味杂称:为何情势突转直下,突然就被逼到了这一步?
反复思量,还是因为自己太过于想当然,有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只当假死逃生之计可瞒天过海。
岂不知,是人都不信他已惨遭高肇毒手,更是将他当做心腹大患,无不除之而后快。
也罢,省的自己再瞻前顾后,踌躇不决……
不待将信看完,李始良的手便禁不住的颤了起来,薄薄的几页纸抖的哗哗作响。
脸色更是黑里透青,青里显白,一瞬三变。
李承志暗暗一叹:伯父总归还是老了,已非十年前纵横河西的猛将了。
原本他还想遣李始良领军,予居延湖抵御元鸷。但此时看看来,只能另择良将。
反过来再想,也不怪李始良惊慌失措。十年前他予祖父帐下领军之时,不过才是正六品的偏将,最多掌兵也就两三千!
而如今西海却是数面竖敌,大战即起。只是李丰与已永寿所报,已然确实的敌军,就达十一万之众。何况罗鉴予大碛还陈有十万余户民众,若至逼不得已之时,一户再征一丁,又能凑到十万。
已然足足二十万有余,而偌大的朝廷又能凑出多少兵?
李怒良一时慌张,也算有情可愿……
李承志在一众心腹脸上扫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最终落在了李松脸上。
也委实是李承志手下无人可用。能独挡一面,有过率上万大军征战经验的,也就李松、李亮、皇甫让这三人,包括率军远征,予比干志愿接应流民的李丰都是赶鸭子上架。
而此时已值千钧一发,危如累卵之时,哪还顾得是不许李松领军的禁令?
罢了……
李承志沉声喝道:“李松!”
李松下意识的应道:“仆在!”
“将民事皆暂交于伯父,尽快整军,率己、辛二卫驰援李永寿,另将李彰与火器卫乙府也一并予你……你生性好战,义武奋扬,无需我再多交待,放开手脚打就是了……若是侥幸胜了,便率一府留守居延湖便可,其余并李彰等皆遣于李亮帐下听令……”
“仆……仆……仆……定不负郎君重望……若不败元鸷,便死在居延湖畔……”
看他脸色嘲红,仿佛醉酒,更是激动的连舌头都似捋不直的模样,就知李松有多惊讶。
之前他畅想过无数次,一直以为终其一生,已是掌兵无望。便是李氏终成万事之基业,他至多也就是一介民部尚书。至于公、候,更是想都别想。
却不想,幸福竟来的如此之快?
不理已然激动的语不成声的李松,李承志重重的吐了一口气,又朗声喝道:“如今已值我西海存亡继绝、生死存亡之际,望诸位全力以赴,众志成城,抵御外辱,还我西海之朗朗乾坤!”
堂下也就七八人,却吼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连房顶都被震的簌簌作响:“仆定当肝脑涂地,不负郎君所托!”
忍住了想要揉一揉耳朵的冲动,李承志虎目横扫,微露惊容。
怎就没一个害怕的?
反倒兴奋不已,个个眼
话音刚落,李聪又急匆匆的跑了进来:“郎君,急报!”
看到漆封上状若箭头的暗号,李承志瞳孔突的一缩。
敌袭?
拆开仓猝一扫,他已然不知说什么好了:还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急报来自驻守居延糊北的李永寿。
他与皇甫让、李孝先三兄弟一样,于泾州时便是队主。一年前西海第一次扩军时,迁为丙卫卫将。月前李承志军改,李永寿依旧为丙卫卫将,率军五千镇守居延湖西北至浚稽山一带,以防柔然。
但谁能想到没等来柔然,倒先等来了元鸷?
李永寿在急报中声称:三日前,大致也就是罗鉴未能浑水摸鱼混进西海,不得已立起仪仗,与李丰摆明军马之时,距居延海西北约百里左右,突然出现大股骑兵。
李永寿起先还以为是胡军,本欲摆阵迎敌,但对方却大摇大摆的送来的勅令,称敦煌镇将、西凉州刺史元鸷授朝廷旨意巡防边境,勒令湖畔之兵不论隶属何人,是何目的屯兵于此,即刻缴械,不然格杀勿论。
李永寿虽惊却不乱,当即起阵,又令斥候寻探。查知此次元鸷至少率大军三万,已进至西海边境已不足百里……
一时间,李承志被惊的哑口无言。他觉得他这张嘴就跟开了光似的,没一个能经得起念叨的。
刚念叨元怿是不是居心不良,祸水东引,罗鉴就率大军到了比干城。
又刚念叨朝廷是不是调转矛头,准备先对付他,元鸷就率大军到了居延湖北?
是不是等不到两刻,又会接到吐谷浑大军翻过祁连山,兵指镇夷的噩耗?
他暗叹一口气,将急报递于李始良,又问着李松:“今日初几?”
李松被问了愣了愣:“十月初八啊?”
十月初八,莫不是命犯太岁,不然为何就如约好的一般,坏事一骨脑的全凑到了今天?
李承志摇着头,自嘲般的笑了笑。
这下倒好了,不用再胡猜乱想了,也更不用李亮和李丰再去证实什么。眼下先不说是不是朝廷授意,但罗鉴与元鸷已勾搭成奸,同流合污是铁一般的事实,就为图谋……不,为诛伐他这个反贼而来!
不然绝对不会来的这么巧。
也更说不定居中策应的朝廷大军已然到了半路上,更说不定,吐谷浑大军已至祁连山南麓、高植与长孙道已紧随罗鉴而来。
如今可算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上,便是他不想抛头露面,高竖反旗也不行了。
李承志怅然若失,心中五味杂称:为何情势突转直下,突然就被逼到了这一步?
反复思量,还是因为自己太过于想当然,有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只当假死逃生之计可瞒天过海。
岂不知,是人都不信他已惨遭高肇毒手,更是将他当做心腹大患,无不除之而后快。
也罢,省的自己再瞻前顾后,踌躇不决……
不待将信看完,李始良的手便禁不住的颤了起来,薄薄的几页纸抖的哗哗作响。
脸色更是黑里透青,青里显白,一瞬三变。
李承志暗暗一叹:伯父总归还是老了,已非十年前纵横河西的猛将了。
原本他还想遣李始良领军,予居延湖抵御元鸷。但此时看看来,只能另择良将。
反过来再想,也不怪李始良惊慌失措。十年前他予祖父帐下领军之时,不过才是正六品的偏将,最多掌兵也就两三千!
而如今西海却是数面竖敌,大战即起。只是李丰与已永寿所报,已然确实的敌军,就达十一万之众。何况罗鉴予大碛还陈有十万余户民众,若至逼不得已之时,一户再征一丁,又能凑到十万。
已然足足二十万有余,而偌大的朝廷又能凑出多少兵?
李怒良一时慌张,也算有情可愿……
李承志在一众心腹脸上扫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最终落在了李松脸上。
也委实是李承志手下无人可用。能独挡一面,有过率上万大军征战经验的,也就李松、李亮、皇甫让这三人,包括率军远征,予比干志愿接应流民的李丰都是赶鸭子上架。
而此时已值千钧一发,危如累卵之时,哪还顾得是不许李松领军的禁令?
罢了……
李承志沉声喝道:“李松!”
李松下意识的应道:“仆在!”
“将民事皆暂交于伯父,尽快整军,率己、辛二卫驰援李永寿,另将李彰与火器卫乙府也一并予你……你生性好战,义武奋扬,无需我再多交待,放开手脚打就是了……若是侥幸胜了,便率一府留守居延湖便可,其余并李彰等皆遣于李亮帐下听令……”
“仆……仆……仆……定不负郎君重望……若不败元鸷,便死在居延湖畔……”
看他脸色嘲红,仿佛醉酒,更是激动的连舌头都似捋不直的模样,就知李松有多惊讶。
之前他畅想过无数次,一直以为终其一生,已是掌兵无望。便是李氏终成万事之基业,他至多也就是一介民部尚书。至于公、候,更是想都别想。
却不想,幸福竟来的如此之快?
不理已然激动的语不成声的李松,李承志重重的吐了一口气,又朗声喝道:“如今已值我西海存亡继绝、生死存亡之际,望诸位全力以赴,众志成城,抵御外辱,还我西海之朗朗乾坤!”
堂下也就七八人,却吼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连房顶都被震的簌簌作响:“仆定当肝脑涂地,不负郎君所托!”
忍住了想要揉一揉耳朵的冲动,李承志虎目横扫,微露惊容。
怎就没一个害怕的?
反倒兴奋不已,个个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