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六章 官僚资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双方都是各自有各自的主意,也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就看谁能找到破局的那个点了。  

徽商目光很准,直接就盯上了灶户;而晋商想要破这一局,就要在朝廷上下手。只不过双方博弈终究要看宫里面的意思。  

而在张四象看来,东风镖局这个时候入局,无疑是件好事。只要他们能说动宫里面,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朱翊钧看了看张四象,笑着说道:“我这个人虽然年轻,但是我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时候。有些东西不是自己亲自拿到手里面的,心里不踏实。”  

张四象笑着说道:“当然是您亲自拿到手里面的。只要公子一句话,自然有人乖乖奉上,没什么不踏实的。”  

朱翊钧瞥了他一眼,似笑非笑的没说话。  

你以为你想玩架空的套路我没看出来?  

你想太多了。  

我想要改革盐场,就一定要把你们扫掉。晋商那边,像张四维他们家那样的绝对不能留;徽商那边,像汪家那样的也绝对不能留。即便留,也只能是留小的分销商,还要从上到下把所有的都刷一遍。  

整个大明朝盐政一线上的官员,基本都已经烂透了。  

“你让我考虑一下。”朱翊钧笑着说道。  

“当然,当然。”张四象连忙答应道:“那我就等公子的好消息。”  

说完,张四象就站起身子对着朱翊钧拱了拱手,便转身向外走了出去。  

等到张四象离开之后,朱翊钧的脸色就沉了下来,心里面有些烦躁。  

张四象,是张四维的弟弟。内阁次辅大学士,如此高官,他们家里做着如此的事。  

可以想象一下,大明有多少官员家里面都这样?  

指望着他们自己去革自己的命,根本就不可能。自己的圣旨到了下面也就是阳奉阴违。  

现在朱翊钧越来越理解明朝皇帝用太监的原因了。汪直、刘瑾、魏忠贤,这些大太监当权的时候,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而没有这些大太监的时候,看万历皇帝后期就知道,皇帝弱到什么程度了。  

整天被人喷,腿瘸了不能上朝也被人喷,怎么解释别人都不信就硬喷;派出去的人被打死了,自己却什么办法都没有。  

你换成刘瑾的时候你试试?  

你换成汪直的时候你试试?  

你还敢把宫里的太监打死?  

看透了本质,就明白了所有的争执都是臣权对君权的争执,或者说是官僚资本对国家统治权的争执。  

这些官僚资本就是后来的各个党派。由于江南的资本发展得最好,就诞生了大明最大的官僚资本,也就是后来如日中天的东林党。  

想到这些,朱翊钧怎么可能不烦躁?  

自己势单力薄,放眼天下全都是敌人。  

这一刻,自己仿佛在与天下为敌。  

孤独、寂寥,没人懂自己。  

良久之后,朱翊钧叹了一口气,缓缓的说道:“孤家寡人啊!”  

周围的人胆战心惊,谁也不敢说话。  

但凡皇帝说这话的时候,肯定又有不好的事要发生。  

朱翊钧没有去管他们,背着手直接转身走了。  

他不想在这里继续待下去了,他要回房间。  

其他人都很担心,但是没有人敢进去。  

一直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朱翊钧才出来。  

吃完了饭,朱翊钧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精神奕奕的样子。  

这让跟着朱翊钧一起来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看了一眼精神好了一些的陈矩,朱翊钧说道:“跟朕说一说,看看你都查到了些什么,让朕知道知道。”  

“是,陛下。”陈矩连忙说道:“整个扬州盐城,经营食盐买卖的大小商户超过三千家。其中称得上规模的,也有两百多家。这两百多家当中,有一百四十家年收入不到三十万;剩下的六十家,几十万到百万两不等。”  

“整个两淮盐场,每年能为这些大小商人赚取超过八百万两的利润。奴婢按照产盐的数量和售价核算过,他们每年能赚八百六十万两。”  

朱翊钧听了这些话,都没觉得奇怪。  

如果不能赚这么多钱,这些盐商凭什么这么有钱?  

八百多万两,这个不是毛利润,而是净利润。  

现在大明朝每年的年税是多少?  

不到二百万两。也就是说大明的盐铁专卖、国家统筹,肥的却是这些盐商。  

朱翊钧记得很清楚,最早弘治年间纳粮开中,朝廷盐税收入不足百万两,然后就有了大名鼎鼎的弘治改革。  

改革完成之后,第二年大明盐税收了两百多万了,第三年收了三百五十万两。朝野内外一片称颂,弘治皇帝也很高兴。  

可到了嘉靖皇帝,大明盐税又不足二百万两了,最后落到一百二十万两。嘉靖皇帝只能派人南下巡盐,每年都要去,就仿佛要饭一样,每年都搞不上来。  

但是严嵩派人去就能搞得上来。严世藩的人去了,一年能搞五百多万。  

坐在椅子上,朱翊钧面无表情的伸手敲打着桌面。  

如果说两淮盐商赚八百万,朝廷收二百万,总计一千万。百分之二十的税,看起来并不是很高,但也不低了。  

但问题是两淮盐场赚八百万,大明全天下盐税不到二百万,两淮交了多少钱?  

都让他们逃税逃疯了。这还只是官面上能查到的,下面查不到的更烂。  

抬起头看着陈矩,朱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