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战事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个世界之后,最惬意的一段时间了。  

天空湛蓝纯净,零星的漂有几朵白云。  

某一刻,白云之中,忽然出现了一个黑点。  

黑点迅速变大,一只黑色的巨鸟从天而降,最终落在王府后院的一处空地上。  

鸟腹一侧缓缓打开,一排阶梯,缓缓延伸下来。  

李允走出鸟首的驾驶舱,几名大夏使臣,也从鸟腹中下来。  

不等李诺询问,他就急迫的说道:“魏国忽然出兵,攻陷了凉州,大夏已正式向魏国宣战,朝廷派我率领使团向赵国求援…”  

片刻后,赵国皇宫。  

御书房内。  

赵知意已经换上了女皇的装扮,她看着李允以及几位大夏使臣,说道:“你们放心,大夏和赵国早就缔结了盟约,大夏有事,我们赵国不会置之不理…”  

大夏与赵国的互助条约,百年前就有了。  

五大王朝之中,大夏与赵国最弱,两国联手,又比另外三国任意一国更强,为了在大陆上立足,无论两国谁人当政,都必须遵从这一条约。  

她已经召集朝臣前来议事了。  

兵部尚书第一个赶来御书房,李诺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讶色,兵部距离皇宫最远,兵部尚书居然是第一个到的,以时间推算,传旨之人,应该还没有走出皇宫啊…  

兵部尚书一脸严肃,踏进御书房后,就立刻说道:“启禀陛下,前线急报,齐国忽然在宁国与盛国边境陈兵,必然有所图谋…”  

李诺这才得知,兵部尚书不是被召见来的,而是得到边境消息后,前来进宫禀报的。  

齐国和赵国之间,只隔着宁国和盛国。  

宁国与盛国的国力,甚至还不如越国,齐国如果想要攻打这两国,根本没有必要大张旗鼓,随便派一位第六境,就能扫平他们。  

这明显是冲着赵国来的。  

很快,被召见的几名重要官员,就来到了这里。  

“魏国入侵大夏,齐国在我国边境陈兵,这不可能是巧合!”  

“他们必然是商量好的,倘若赵国出兵援助大夏,齐国必然趁虚而入,陛下三思!”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绝不能贸然派兵!”  

几名从大夏千里迢迢求援的使臣,一脸失望的走了出来。  

赵国的援兵,看来是指望不上了。  

齐国的国力,本来就强于赵国,赵国全力应对,尚且自身难保,这个时候抽调兵力去大夏,就是自取灭亡,也怪不了赵国。  

魏国入侵大夏,齐国对赵国虎视眈眈,大陆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和平,被彻底打破。  

昭王府。  

李允看着李诺,问道:“你要跟我一起回去?”  

李诺点了点头,还没过几天好日子,又要离开,虽然他心里也很惋惜,但他到底还是大夏官员,国家危难之时,他怎么可能悠然的在别国享福?  

佳人和安宁没有犹豫,异口同声道:“我和你一起回去!”  

李诺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先留在这里吧。”  

第五境的修为,虽然也不算弱,但在战争面前,宗师也不过是强一点的炮灰。  

这时,和东方玄并肩走来的一道身影道:“带上老夫一个。”  

李诺看着这位魏国的武道半圣,魏国入侵大夏,他作为魏国的半圣,和他一起回大夏?  

这些日子来,此人就像是一块狗皮膏药,黏在李诺身边,甩都甩不掉。  

黄元轻咳一声,说道:“虽然老夫是魏国人,但老夫的心里,其实是反战反侵略的,对于魏国的实力,老夫很清楚,对你们可能会有些帮助…”  

片刻后,回长安的飞机上。  

黄元侃侃而谈:“大夏这两年一直在扩充军力,从兵力上看,并不弱于魏国多少,但顶级强者的数量,就差的太多了,大夏的六大家族,只有七位半圣,而仅仅是魏国的八大武道世家,就拥有半圣十一位,此外,魏国还有墨家,农家,兵家,纵横家半圣各一位,半圣数量是大夏的两倍还多…”  

李允听着这位魏国半圣分析两国局势,总觉得怪怪的。  

他一个魏国人,不说大魏和夏国,说魏国和大夏,不知道李诺从哪里拐来这位半圣叛徒的?  

一个国家的实力,虽然不完全由半圣决定,但顶级的强者的数量,的确能对战局产生很大影响。  

从明面上的实力来看,大夏几乎是必败的。  

因为能杀死半圣的,只有半圣,倘若大夏的半圣死光了,哪怕是和对方一换一,对方剩下的顶级强者,也能扫平一个没有半圣的国家。  

李诺算了算,十五位半圣,算他们平均余寿六十年,再加上每次兑换阴阳家半圣需要的三十年,四舍五入一下,每扣光一位半圣的寿命,需要他一百年,解决魏国这些半圣,总共需要一千五百年。  

他现在的寿命根本不够扣。  

而且,阴阳家半圣,也不能将同阶强者的寿命直接扣到零,让他们当场暴毙。  

那些半圣被剥夺寿元之后,还能活上十天半月。  

不像西门家两兄弟,修为和寿命正相关。  

武者的修为,和寿元无关。  

一个快死的武道半圣,也是半圣,而且很有可能是一个疯狂不计后果的半圣…  

剥夺人寿命的阴阳术,就像是核武器。  

只有在用出来之前,它才具有最强的威慑。  

一旦用出来,就只会得到一个快死的,疯狂的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