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李夫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13章李夫人第二天一早,李诺和伊人一起出门买菜。  

使馆当然是提供一日三餐的,而且味道还不错,但伊人想要尝试自己做饭,李诺当然不会拒绝。  

小院是有独立厨房的,随时可以给自己开小灶。  

一整个早上,李诺收到了三份请柬。  

这几份请柬,分别来自赵国大皇子,二皇子和三皇子府上。  

李诺将这些请柬随手放在桌上。  

站队不像成亲。  

亲可以成很多次,但站队只能站一个。  

既然选择了四皇子,最好就不要和其他的皇子有任何接触,以免被人误会两头下注,墙头草向来没有好结果。  

这是第一次和伊人下厨,李诺有意将饭菜做的丰盛了一些。  

他刚刚将菜摆上桌,一道身影就从外面走了进来。  

李诺看着赵知意,客气的问道:“六公主吃过饭没有,没有的话,要不一起吃点?”  

赵知意看着桌上的饭菜,问道:“这是你们自己做的?”  

李诺点了点头。  

看着六公主在他对面坐下,李诺又取了一双筷子过来,今天的饭菜本来就做的多了,两个人有些浪费,三个人正好。  

赵知意尝了几口饭菜,看向宋伊人,夸赞说道:“宋姑娘的厨艺真好。”  

宋伊人脸色不由的一红,其实饭菜都是李诺做的,她只负责切菜和烧火。  

李诺知道公主殿下只是客气。  

他的手艺,勉强能做几道可口的家常菜,比不上专业的厨子,更别说食家的高手。  

不过,家常菜也有家常菜的意义。  

就像他,有时候家里的山珍海味吃惯了,就想念凤凰那一碗清汤面。  

吃过饭后,宋伊人主动去洗碗。  

这样的生活,是她在大夏梦寐以求的。  

李诺将三张请柬递给赵知意,说道:“这是另外三位皇子送来的请柬,四皇子的府上,可能有他们的眼线。”  

皇位只有一个,监国的皇子却有四个,他们彼此之间,肯定会互相提防。  

李诺昨晚才去王府赴宴,今天一早,另外三位皇子的请柬就送了过来,必然是有人走漏了消息。  

他看着赵知意,说道:“不过殿下放心,既然我答应了殿下,就一定会遵守诺言。”  

赵知意笑了笑,说道:“我相信李大人。”  

在大夏的时候,她就对李诺做过详细的调查,十分相信他的人品。  

他的父亲,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  

但他不仅能力出众,为人更是没有任何需要质疑的。  

向李诺请教了一些关于建立缉盗司的细节,她才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其实我这次来,还有一件事情,想要请李大人帮忙。”  

李诺道:“公主但说无妨。”  

赵知意道:“李大人是六科状元,六艺皆精,还有三个月就是我们赵国的科举,我想让你指点指点一些学子,能得到六科状元的指点,他们科举的成绩,可能会有所提升…”  

从六公主口中得知,四位皇子的竞争,体现在方方面面。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极其重要,因此,对于地方官员来说,教育一直都是政绩的重要考核标准。  

具体表现在,书院的学子数量,参加科举的考生人数…  

如果地方上有考生中了进士,整个州的相关官员,都会有政绩上的加成。  

赵国四位监国的皇子,各自负责一个书院。  

这几个书院的学子,水平相近,哪个书院能在即将到来的科举上,获得更多的进士名额,哪位皇子在教育上就能获得更好的政绩考评。  

这虽然和几位皇子的直接能力无关,但也能侧面的反映出他们的执政和用人水平。  

对于赵知意的这个请求,李诺自然答应了下来。  

赵国科举,同样考的是六艺,他有充足的经验可以传授他们。  

赵知意道:“那就多谢李大人了。”  

她其实前几天就想让他帮这个忙了,但一直找不到他的人,让她更没想到的是,他消失的那几天,悄悄的给他们准备了一份大礼。  

随后,她问李诺道:“不知道李大人什么时候方便?”  

教这些东西,又不需要准备什么,李诺道:“随时都可以。”  

赵知意道:“要不就明天早上吧,我先让他们准备准备,明日一早,我来使馆接你。”  

两人商议好时间,赵知意走出房间,正好看到洗完碗的宋伊人从厨房出来。  

她走到宋伊人身边,笑着说道:“差点忘了,有件礼物要送给李夫人。”  

宋伊人回头看了看,才意识到她说的是自己,脸色不由一红,站在原地,手足无措的不知该说些什么。  

赵知意从袖中取出一个锦盒,递给宋伊人,说道:“希望李夫人能够喜欢。”  

宋伊人打开锦盒,发现里面是一只金钗。  

这金钗的做工十分精美,是一只蝴蝶的造型,蝶翅上镶嵌着不同颜色的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宋佳人有一条漂亮的项链,她已经羡慕了好久。  

这支金钗在她看来,完全不输给宋佳人的项链。  

这么珍贵的东西,她反而不知道该不该收。  

她的目光望向从房间走出来的李诺,李诺道:“既然是公主殿下送伱的,你就收下吧,这也是殿下的一片心意…”  

他没要他们的宅子,没要他们的美人,伊人收她一支金钗,完全不需要有什么顾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