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孙家二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郎君便是刘琦刘伯威?!”  

步骘愣住了。  

今日的意外和惊喜真是格外的多。  

自己给出最后的半块馍馍,还在想着自己接下来怎么活?没想到这半块馍馍没救活人。  

自己壮起胆子拦军求得食物和水囊,没想到求来的食物竟会成为自己想救之人的催命符。  

最后更是万万没想到,自己拦的竟是最近风头正盛的荆州牧长子!  

“如假包换,步君,你还尚未告诉我,愿不愿意做我的书吏呢。”  

刘琦嬉笑而问。  

“骘愿为。”  

步骘带着几分惊喜和激动道。  

自己从淮阴一路逃难而来,今天竟然遇到贵人了。  

“好!来人,把那对父女接上马车。”  

刘琦也有些欣喜。  

这么小的代价便把孙吴的一位扛鼎人物撬了过来,还真是一件值得开心之事。  

如果说鲁肃鲁子敬是孙吴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那步骘步子山就是堪比鲁肃的二代接班人,而且也是文能入堂为相,武可放外为将的那种。  

“喏!”  

几名亲卫下马奔了过去,将那对父女扶了过来。  

“小人多谢将军,多谢郎君。”  

“民女也谢过将军,谢过这位郎…郎君…”  

被扶上的马车的父女千恩万谢,尤其那女子,谢到最后连头不敢抬起望一眼步骘。  

刘琦不由好笑低声问起:“不知子山可否婚配?我观那女子倒是懂些礼数,不失为一良配。”  

“不曾…郎君可否赐骘一匹驽马代步,骘学过骑术,就不上车了。”  

步骘听出了刘琦话中的调侃之意,连忙岔开话题拱手请求道。  

“来人,把我的备马牵来赠与子山。”  

刘琦回头吩咐,立刻有亲卫往后而去。  

“郎君不可!骘初至军营,寸功未立,怎可受此大礼。”  

步骘大惊,慌忙拒绝。  

“不必多礼,子山你上马就是,我正好有几个疑问要问于你。”  

刘琦不容拒绝道,接过亲卫手中马缰,亲自下马为步骘演示起来道:“荆州军军马皆有马镫,与其他各地战马不同,子山务必注意些。”  

“郎君请问,骘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步骘不禁感激涕零,翻身上马。  

“子山,臧霸为徐州牧可是施了暴政,为何徐州百姓纷纷南下江东?”  

待步骘上马,刘琦便问了起来。  

“郎君,臧霸此人骘也有所耳闻,由他镇守的下邳国尚可,但广陵郡百姓是真活不下去了,广陵郡新任郡守乃是乃是泰山四寇之一的昌霸,此人横征暴敛,无恶不作,百姓多谓之‘昌豨’。”  

步骘又叹了一句。  

“昌豨?”  

刘琦重复了一遍。  

在脑海里思索起来,还真让他想起来一点。  

因为这货至少三叛曹操,曹老板五攻不下的光辉战绩着实有些耀眼。  

“不错。”  

步骘点点头,忽又抬头望向刘琦道:“这昌霸和臧霸本不是一路人,骘听有消息传言,是臧霸不知为何招降了昌霸,所以昌霸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原来如此,多谢子山。”  

刘琦拱手谢道。  

看来自己逛完吴县是要去徐州看看了。  

任由臧霸这么瞎搞下去,徐州恐怕守不了多久,曹操就会卷土重来。  

“郎君勿要多礼,都是在下本分。”  

步骘回过一礼,望着不紧不慢的军阵看向刘琦:“郎君,若骘未猜错,郎君应是要攻伐吴县,可又何故行进如此之缓?”  

“哈哈,因为我只带了四万兵,深入敌后又无后援,攻下吴县也占不住,子山你可明白了?”  

刘琦轻笑而问。  

“郎君这是疑兵之计,欲让江东不战自乱?”  

“子山正解,也不知丹徒水军兵败的消息传至吴县没有,我还等着他们给孙策传信呢…”  

吴郡。  

郡治吴县。  

一骑快马飞奔进城门。  

“驾!驾!驾!”  

“十万火急,闲人闪避!”  

马上的骑士死命抽着胯下战马,厉声吼道,吓得沿路百姓纷纷避让。  

直奔到郡守府前,骑士翻身下马,从背后取下卷轴高举在手中,一路畅通无阻来到前堂。  

堂前书案上,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正握着纸笔写写划划。  

旁边,已堆叠了不少卷在一起的书简,那是吴郡各县官吏呈上来公文,尽管上面的标记都显示已经批阅过,但他依旧看的一丝不苟。  

少年姓孙名权。  

破虏将军孙坚孙文台的二子,当今讨逆将军孙策孙伯符的二弟。  

学习处理批阅公文,是大兄孙伯符交给他的任务。  

“报!前线急报,荆州军偷袭了丹徒水军大营。”  

骑士单膝跪地,双手呈上卷轴。  

“什么?!”  

“飒!”  

一页书纸掉落在地,微微发黄的纸页上,‘阅’字最后那一钩被划的老长。  

孙权惊声而起,微微泛着碧光的眸子盯着传令士卒。  

正欲下堂接过,刚刚走出两步便又退回到原位坐下,眼神示意到身旁侍者。  

使者赶忙上前,接过骑士手中卷轴,抽出书信递回书案前。  

孙权打开书信看了一眼,眸中神色一凝,沉声而道:“速告郡守府长史张昭,郡丞顾雍,讨贼校尉朱治,骑都尉吴景前来郡守府议事。”  

“喏!”  

侍者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