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选择(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多时。  

刘平领着一人进入大堂。  

“卑下亲卫什长魏延,拜见使君。”  

风尘仆仆的魏延单膝跪地,从怀中翻出两封书信、褪下背上卷轴恭敬递出道:郎君和黄太守捷报在此,郎君特别交代,卷轴中之物可使我荆州水军更进一步,请使君过目。”  

蔡瑁挥退侍者,亲自上前取过书信递与刘表,心中长疏一口气,这下总算给两个姊姊有交代了。  

“魏什长请起,你与我和在座诸君说说,长沙之乱如何而平?”  

刘表抬手虚扶了一把魏延,接过书信和卷轴笑意盎然道。  

他是真好奇自家这位儿子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这么快就平了张羡。  

当然,借机让儿子长一把脸也是必要的。  

“谢使君!”  

魏延起身而答:“郎君亲自领兵五千攻城,以火药轰击城头,临湘城半日而破,张羡自敷请降,郎君亲手砍了唆使张羡作乱的桓阶,大军入城,命我等抄没桓氏家产,桓氏男丁记事者皆斩,长沙遂平。”  

“什么?!我儿亲手砍的桓阶,还下令处死了桓氏一族男丁?”  

刘表把拆开一半的信封拍在桌案上,骇然起身质问到魏延。  

堂下。  

一众谋臣武将脸色也是尽皆一变!  

咱们这位使君可向来以仁义闻名,怎的这位大郎君杀心竟然如此之重。  

门口处,诸葛亮和黄承彦脸上也流露出一丝不自然。  

唯有徐庶淡定如常,眼中闪过一丝激赏之色。  

“是。”  

魏延躬身禀道。  

桓氏最幼者桓阶之子桓祐,年岁十一,高三尺余,早已记事,就死在他眼前。  

使君说处死了桓氏一族男丁,应是没什么问题。  

“我儿糊涂啊!桓阶此等名士怎可说杀就杀,还几近灭了桓氏一族…”  

刘表一声长叹,颓然而坐,望向魏延:“我儿可言何时班师?老夫要亲自问于他!”  

“回使君,郎君说张羡以荆州不义而反,他自当为荆州讨大义而归,领江夏军三万已下扬州。”  

魏延低眉颔首接着道:“卑下记得郎君下令时,张羡也曾劝过郎君,郎君以曹操屠徐州回了张羡,还说‘杀一人为罪,屠万人为雄,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话音落下。  

大堂之上再次寂静一片,落针可闻。  

惊震中的荆州众吏有人眼中精光闪烁,有人脸上面带忧色,目光却皆向一人而去。  

刘琦以曹孟德为例,此时出兵讨伐袁术,更是毫无保留展示了他的野望。  

荆州。  

终于要逐鹿天下了吗?!  

就连事不关己的徐庶和诸葛亮,也不约而同向上首位之人看去。  

此乃天赐良机!  

趁群臣皆被刘琦之言所慑,尚未明辨利弊之际振臂一呼,再有支持者推波助澜,定能云者景从,大事可成!  

即使今后他们想反悔,也不得不由大势所趋。  

如今这位刘琦郎君能堪足够,众人没注意到半日而下临湘的火药,十有八九也是他之功劳,更是杀伐决断之辈,荆州无后继之忧。  

合荆襄八郡之富饶,无双之水军。  

两代明主齐力,必能开创一番大业!  

主位上。  

刘表看着堂下数十道投望而来的目光,愁眉紧锁良久,才露出笑颜道:“今日乃大喜之日,来人,摆酒设宴,庆长沙之捷,也为我儿出征讨贼壮行!”  

“喏!”  

自有侍者领命而去。  

堂上众吏也在思虑了一瞬后,纷纷拜道:“多谢使君!”  

使君既未支持,也未否决。  

此刻进言,恐怕两头不讨好,还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好。  

诸葛亮和徐庶四目相对,微不可查地摇了摇头。  

宴席之上。  

觥筹交错。  

黄承彦去而未归,徐庶低声问向身旁之人:“阿亮,你以为刘荆州此人如何?”  

“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少谋而寡断,不昏,但庸。”  

诸葛亮端起酒杯呷了一口,微微一叹。  

“哈哈哈,怪不得阿亮不惜堂上犯众怒,看来是从未想过入仕荆州。”  

徐庶笑着饮下一大口酒道:“不过此人竟能生出刘琦此等英武之辈,你说怪也不怪?张羡作乱,荆州未知他先知,他是不想如这位刘州牧一般,被荆州世家牵着鼻子走啊。”  

“听元直所言,似是对这位刘郎君极为满意?你莫要忘了,桓阶有罪,族人何辜?他竟将桓氏男丁尽数处死,恐不是良善之主,亮不喜之。”  

诸葛亮眉头微皱,望着徐庶沉声道。  

“礼曰刑乱国用重典,此等谋逆之举,不过诛一族男丁耳,何过之有?”  

徐庶盯着诸葛亮正色道:“阿亮,你尚不知人性之恶,可我明白,欲成大事,不可留后患!”  

诸葛亮抿了抿嘴,无法反驳。  

他知徐庶当年为友报仇,本可杀掉那豪绅一家,正是因为心生怜悯,只杀了那虐人为乐豪绅之子。  

可那豪绅却不依不饶,杀了他好友,还以他母亲作挟,才让他束手就擒险些丢了性命。  

不得不改名换面,至今有家不能回,更无法赡养老母。  

“阿亮,我打算前往扬州一趟,见一见这甚为凶猛的火药到底是何模样。”  

眼见诸葛亮不再说话,徐庶主动说道。  

“元直,你决定了?!”  

诸葛亮面色一凛,好友这明为观火药,实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