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黄祖的选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江夏水军大营。  

码头。  

一艘楼船缓缓而至。  

刘琦和甘宁走下跳板,便看见一位身材魁梧、胡须花白的老将领着一众将校迎了过来,黄射正在其后。  

“哈哈哈,今日总算到了。”  

老者上来便笑着拍了刘琦几下肩膀,上下打量着:“嗯,面色红润,还高了不少。”  

“刘琦见过黄太守。”  

刘琦赶忙上前抱拳行礼。  

“今后便是一家人,贤侄怎的如此多礼?别说那么见外的话,叫我一声叔父便是。”  

黄祖责怪般道了一句,拉着刘琦的手朗声道:“走,先入大帐再说,老夫我早已备好酒菜,为贤侄接风洗尘。”  

“多谢叔父,那琦便却之不恭了。”  

刘琦自是借坡下驴,随口问道:“黄叔,刘琦让射世兄转达长沙太守张羡即将作乱一事,叔父久经沙场,可有破敌之法?”  

话一出口,刘琦便见黄祖身后,黄射神色不自然地动了两下,眼中还有几分愧疚之色。  

“贤侄勿虑,洞庭水军校尉胡亮擅离职守,老夫已派人前去调查。”  

黄祖看着刘琦神色认真道:“至于张羡是否真的叛乱,兹事重大,当查探清楚再从长计议,不过老夫已命五千精锐、战船百艘枕戈待旦,随时可为先锋前去平叛。”  

“五千精锐…”  

刘琦默念了一遍,顿时明白自己那位射世兄神色羞愧的原因了。  

看样子和自家老爹一样,黄祖也没相信自己儿子口中张羡叛乱之事。  

不过好歹给自己准备了五千人,差不多够用了。  

正要接话,却见甘宁已上前几步行礼急道:“黄太守!洞庭水师擅离职守,乃是某亲眼所见,张羡叛乱,刘使君与郎君皆知,长沙郡兵都不止五千人,这五千人平叛怎够?!”  

“哼!你是何人?!身居何位?老夫如何平叛,用得着你一介水匪来指手画脚?”  

黄祖眉头一皱,冲着甘宁呵斥道。  

“黄老…”  

甘宁脸色由红泛青,眼睛死死瞪着黄祖,‘匹夫’二字还未骂出来。  

一句冷清之声已然叫住了他。  

“兴霸,退下!”  

甘宁闻声回头,看了一眼面不改色的刘琦,瞪着黄祖退回到原位。  

自下定决心舍弃从前之后,锦帆贼这段经历就是他的逆鳞。  

“多谢叔父,刘琦还真有些饿了,这便去大帐用膳,黄叔请~”  

刘琦微笑看着黄祖,头也不回道:“兴霸,你在帐外等候。”  

“诺!”  

甘宁躬身抱拳。  

“贤侄请~”  

黄祖目光在刘琦和甘宁身上扫过,愣了数息忙出声道。  

大帐之内。  

酒足饭饱、宾主尽欢之后。  

黄祖才对坐在身旁左侧的刘琦道:“贤侄,张羡作乱之事,你从何得知?”  

“叔父,张羡作乱已是必然之事,侄儿自有方法,暂不便告知,兵贵神速,刘琦稍后领前锋大军先行,黄叔务必再多做些准备,报于州牧府。”  

刘琦起身再道:“叔父,不知军中可有木炭,可否送侄儿一些,侄儿有大用。”  

“自然,大江湿寒,木炭是常备之物,稍后便派人送到贤侄船上。”  

黄祖笑着看了一眼帐外,低声道:“贤侄,甘兴霸此人,本事是有,可贼人出身,又叛过刘季玉,可用,但万万不可大用,贤侄务必谨记。”  

“谢叔父提醒,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琦自有分寸。”  

刘琦点头应下。  

他好像明白甘宁投奔孙权时,黄祖拦下甘宁却未重用的原因了。  

两人并肩走至大帐门口。  

“叔父还请留步,今日之恩,琦来日必报。”  

刘琦再拜。  

“好,既然贤侄执意先去,老夫也就不阻拦了。”  

黄祖回头看向黄射:“射儿,带你这位贤弟去见见那几个校尉。”  

“喏!”  

黄射抱拳行礼。  

望着着跟随黄射而去的青年背影,黄祖微微敛起笑容,道:“苏飞,你观刘琦此子如何?”  

“主公,刘使君这长子好像不似传闻所言…”  

主座右侧,一位身穿盔甲的络腮胡汉子起身道。  

正是当今江夏都督,苏飞。  

“是不似传闻所言,与老夫年初前往襄阳拜会时都大为不同,你作何评价?”  

黄祖眼中泛起几丝回忆道。  

苏飞沉吟一番,开口道:“喜怒不形于色,沉稳有大将之风,两日内竟能让甘兴霸此等悍匪令行禁止,实乃…”  

“实乃御人有术!”  

黄祖笑着看向西北方:“看似整日混迹于军营阡陌,实则暗中积蓄实力,或许连襄阳那位都不知道,他这位长子自己组了一支密谍。”  

这位侄女婿拿着荆州牧私印而非公文,显然襄阳也未知晓长沙叛乱之事。  

可举郡叛乱这等隐秘之事,襄阳和江夏都未察觉,除了刘琦安插在长沙府中的探子,还有谁能探得?  

“主公,末将观这位郎君方才之神情,好似并未将主公提醒他提防甘宁之言放在心上。”  

苏飞起身,走到黄祖身旁道。  

“无妨,老夫提醒他防人之心不可无,乃是好意,如何用人,是他的事。”  

黄祖浑不在意看着苏飞道:“老夫听说北方那位曹孟德,手下也是世家子弟与庶民贤士并举。”  

“主公是说,这位郎君有曹孟德之风?”  

苏飞震惊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