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五色宝莲(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古老的莲花池水之中,水面光泽灿灿,一缕缕雾汽升腾而起,折射出五彩斑斓,恍若人间仙境。  

李泉清指尖法力吞吐,化作一缕轻柔的水流,翻开淤泥,洗去污秽,将掩埋无尽岁月的神物托举而出。  

那是一枚拳头大小的莲子,底部色泽纯白如玉,再往上则是被染成五种色彩,看起来纯粹又神圣,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五行道韵。  

这是真正的神物,或许诞生于天地初开,沾染了某种规则之力,可以视作大道的有形化身。  

如今修仙界天地破碎,法则缺损,已经根本不可能孕育出这等神物,全都是上古留存。  

“五色宝莲…”  

李泉清并不认识这东西,但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随口取了一个名字。  

毕竟这东西现在落在他手中,便是属于他的,谁都抢不走,想怎么叫就怎么叫。  

“至少也是四阶上品的天地神药,结出的莲子,应当可以辅助筑基修士结丹…”  

“长久吞服,或许还能够增强修士的资质和灵根,愈发亲和天地间的灵气?”  

李泉清满脸惊叹,忍不住感慨这些上古修士吃的是真好,资源丰富到了极致。  

哪怕是一座并没有强到出奇的五行宗,依旧如此富有,拥有这般天地神物。  

他此时都有些怀疑,人族修士炼制而出的五行结金丹,便是在仿照这株宝莲结出的莲子。  

唯一可惜的是,这株宝莲早已经枯萎了,涅槃重生,化作全新的神种,昔日那些莲子一粒都没有留下。  

“本源生机损耗严重,造化有缺,像是被一瞬间抽走了所有能量与生机…”  

李泉清摸着这枚五彩莲子,经过研究之后,眉头微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这颗神种埋藏在池水中数十万年,不停受到灵气滋养,依旧未能重新发芽生长,本源生机近乎枯竭。  

他真的可以重新令其发芽吗?  

“修士应对生死大敌,在一瞬间抽取法宝或者灵药的生机,竭泽而渔,这是极其常见的手段…”  

“当年妖族兽潮席卷东海,到底是何等强大而残酷,居然逼迫五行宗修士,动用这等残酷手段对敌?”  

李泉清将五色宝莲收好,已经猜测出当年事情的真相。  

他举目眺望,视线隔着层层阵法,看到了那座巍峨山峰最顶端,一枚五气流转的圆环。  

想要完全催动这等四阶巅峰灵宝,巨大的消耗,足以令金丹修士绝望。  

五行宗覆灭之时,可是没有元婴修士坐镇的,只能榨干五色宝莲的能量,借助五行环镇压诸敌。  

李泉清收回目光,昔日妖族占领整座东海,连天河道都随之覆灭,当真是一场人族浩劫。  

“接下来,便是打包带走的环节了…”  

他看着这座池水,以及周围五座藏经阁,早已经做好了打算。  

到处破坏建筑宫殿,搜刮宝物,穷凶极恶,那都是散修才会用的垃圾手段。  

真正的大修士探索遗迹,那都是直接尽数搬走,刮地三尺,这才符合修仙者逆天改命的思维。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李泉清取出瀚海碗,直接将金丹灵兽全都放了出来。  

青月虬,虚空蝶,龙炎雕,玄冥冰凤。  

再加上他自己,正好是五位,一人负责一座经阁,哪怕这座莲花池都没有放过。  

“起!!”  

五位金丹生灵各自占据一方,法力与妖气交织,化作遮天大手,直接将整座藏经阁搬了起来。  

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地动山摇,泥土开裂,自然有成片的阵纹浮现交织,阻止他们继续破坏经阁法阵。  

李泉清毫不畏惧,同时又取出四柄元婴灵宝,交给妖兽们催动,镇压天地,封锁虚空。  

最终,五行宗这座经文神藏,直接被他搬空,放入瀚海碗之中,只在原地留下一个大坑。  

失去了莲花池的能量供应,整座五行莲花大阵,也逐渐变得光芒黯淡,最终彻底爆碎开来。  

“这座莲花大阵也不错,虽然笼罩范围小了些,但毕竟是四阶大阵,通通带走!”  

李泉清再次忙碌起来,在周围的泥土中挑挑拣拣,把那些埋藏在地底中的阵基全都挖了出来。  

这些阵基有古老的剑器,树桩雕刻的小旗子,也有大地晶核,火焰之羽等等,全都是五行之物,数目繁多。  

若是昔日五色宝莲盛开,这座大阵的威力强横到极致,他也不敢如此放肆。  

“如今既然承了人情,得到如此神物,自然便有因果纠缠,日后当为五行宗延续香火传承,找一位天资卓越者修行五灵真经…”  

李泉清摩挲着瀚海碗,心中已经作出决定。  

这片洞天福地,四阶灵脉,他自然是别想了,肯定要由长生道取走。  

他甚至在思考着,主动将这些经文传承,交给长生道一份,以此来打好关系。  

听李长青讲述,长生仙朝的修士,最喜欢的便是这些失传的上古典籍,已经到了有些疯魔的程度。  

“青玉洞天毕竟只是三阶灵脉,等我突破元婴境界,便有些不够看。”  

“听闻长生仙朝可以人为提升灵脉品阶,一份元婴传承,换取一条四阶灵脉,这买卖不亏。”  

李泉清摩挲着下巴,已经在考虑家族洞天升级的事情了。  

其实鲸皇宗是有元婴潜力的,奈何当年覆灭之战,同样损失惨重。  

导致整座洞天的灵脉,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