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态度(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雪神山,宇文殇。  

行差踏错,堕入魔道,自灭满门。  

一个略显俗套的故事。  

但俗套之所以俗套,就是因为它常有发生。  

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如今仗道友之力,血种两分,一封一灭。”  

孟扶摇望着许阳“道友接下来有何打算”  

许阳不置可否,反而问道“道友以为呢”  

“这”  

眼见对方将皮球踢了回来,孟扶摇也是无奈,只能接声说道“血魔虽是新生之魔,但与上古天魔一般,都为魔界真种,方才与道友生死相搏,更是彻底沦堕魔道,连最后那一丝自我都丧失了。”  

“魔界真种,犹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纵是古之仙人,也无法彻底灭杀,只能将其封镇。”  

“这血魔恐怕也是一般,道友此番虽然灭去了它半颗血种,但也只是半颗血种而已,更有形而上者,身虽死,道不灭”  

“如此这般,终有一日,血魔还会卷土重来,再度祸乱此方世界”  

孟扶摇叹息一声,幽幽说道“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长生吧,难怪当年宇文道友如此执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沦堕魔道。”  

许阳听此,也是默然。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魔界真种,波旬子弟,有一分“道”的本质,乃是欲界魔主波旬伟力的体现。  

魔道不灭,波旬不死,有此道根支撑,魔种极难消灭,纵是古之仙人,化神返虚乃至合体的存在,也只能灭其形体,无法斩断其根源。  

欲灭魔种,须灭波旬。  

欲灭波旬,须灭魔道。  

如此釜底抽薪,才能标本皆治,否则便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魔道势大,无可奈何”  

孟扶摇摇了摇头,沉声说道“只能以权宜之法,且先治其表象。”  

许阳点了点头“道友何策”  

“天劫”  

孟扶摇沉声道出二字“虽然魔道势大,但世亦有天机,此世天道或许不敌魔道根本,但镇灭一颗魔种是绰绰有余,只要将这血魔真种镇灭,或如上古魔物一般消其神智,那便可保千百乃至万年安宁。”  

“万年光阴,沧海桑田,或有转机,解去此难”  

孟扶摇望向许阳“所以吾四宗定计,镇封血魔之后,助四方道友成就尸解,再以尸解九修之力飞升,一引雷劫灭此血种,二助吾等飞升上界,寻求破魔之法,以解此世之厄”  

说罢,便看许阳,等他回应。  

这般话语,是诚是伪,是实是虚是诚也是伪,是实也是虚灭魔心意,自然不假,否则也不会如此大费周章,布局算计那尸血神君。  

但此法能否解厄,飞升上界是为斩魔救世,还是为自身超脱,就有些难以分说了。  

上古之时,便有群仙飞升。  

黑暗终末,也有尸解破界。  

去往上界者不在少数,但可有一人归来斩魔没有,泥牛入海,沓无音讯,时至今日都不见一人归返。  

当然,这没什么好说的,仙道本私,无可厚非,上古之时留守镇世的仙人固然大义,但不代表飞升寻觅生机者就寡廉鲜耻,形势如此难道还要人强留下来等死不成所以,孟扶摇这番话语,是诚心邀他合作,共力飞升之事,至于飞升之后能否寻到破魔之机,能否重归此方世界,他也无法给出保证。  

即便如此,这也是现如今最有希望,唯一能够破局的方法。  

不飞升,困留魔世,只有绝望就如当年的宇文殇一般,一代天骄,惊才绝艳,明明有望更高境界,但却受天地之限,困于这污秽天地,徒劳消磨寿数命元,望不见前路,寻不到转机,只能步入极端,最终沦堕魔道。  

可悲可叹。  

不想如此,只能飞升。  

面对孟扶摇不掩期许的目光,许阳摇了摇头,平静说道“吾无意飞升。”  

“是吗”  

听此,孟扶摇虽然失望,但并不感到意外,只是问道“道友有法解此世之厄”  

许阳语气不变,古井无波“暂时还无”  

“暂时”  

孟扶摇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随后自顾说道“上古大战之后,一批古仙不愿飞升,选择镇守人世,最终坐化人间,之后黑暗动乱,尸解仙法横空出世,又历千年万年,时至今日,都无转机,道友”  

话语一顿,静默片刻“可待几时”  

许阳一笑,平静说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这般话语,叫孟扶摇沉默,不知如何劝说。  

他已经把话说开了。  

从上古到如今,古之仙人,尸解修士,千年万年,都未找到解除魔祸之法,你一人又能待到几时若是不抓住此次机会,搭上飞升的顺风车,那下一次凑足九大尸解,补全功德飞升,指不定要到什么时候,你有那么多的寿元吗到时候可别像宇文殇一样,寿元将近,绝望成狂,也入魔道之门。  

这是孟扶摇的忧虑劝说。  

但于许阳却无半点影响。  

那是什么东西道法世界,地祇已成,寿命对他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虽还不敢说永恒不朽,万界不灭,但也是与洞天同寿,与福地济元。  

只要万道学宫不毁,地祇之法不灭,灵地源源不绝,生生不息的发展下去,那他就不需要为寿命忧愁。  

所以,他不需要飞升,可以一直熬磨,直至转机出现,问题解决。  

这也符合他的利益。  

这些年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