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炼魔(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树青光灵灵,体表龙纹盘绕,为青龙乙木树一剑锐气凛凛,格做虎吞之势,为白虎辛金剑一珠烈焰熊熊,内有朱鸟展翼,为朱雀丁火珠一鼎波涛汹汹,犹若龟蛇四镇,为玄武癸水鼎一印浑黄道道,麒麟钮于顶上,为麒麟己土印五行法宝虽然此前将五宝炼化,合为灵宝五行珠,但这五件法宝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五行相生般共存于五行珠体内,有些许组合灵宝的味道。  

这是许阳在北斗七星旗与周天星光镜上得到的灵感,并在五行之道进一步加深领悟后将其实现,炼出了这件半组合性质的五行灵宝。  

虽是半组合性质,但却不逊于北斗七星旗,周天星光镜这样的组合型法宝,甚至更胜一筹。  

这是创作者的问题,炼制七星旗与星光镜的炼器师,对于星辰之道的理解与感悟,显然不及如今许阳对五行之道的理解与感悟,更别说还技能特性的加成。  

此等五宝一出,血魔眼神立变,即刻停住脚步。  

方才倾力一击,生死相搏,化血神刀,滔天血海不敌五色神光,混元剑气,灵宝魔兵终被妙法神通所破。  

郑隐落败,身陷死关,眼看血海将被对方蒸灭,他不得不做出了选择。  

选择皈依,皈依我魔放开最后的底线,放弃自我的坚守,完全接受魔气的力量,成为血海冥河的分支。  

这便是皈依如今站在这里的人,已不再是尸血神君郑隐,而是血海阿修罗,冥河血神子。  

完全沉沦,完全堕落。  

虽然自我丧失,沦为魔种,但神智并未就此抹去,化作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  

他还有神智,并且清醒,知晓眼前之人非同一般,万万不可以常理视之。  

此前他用神通,便败化血神刀,如今再出灵宝,构成五行之势。  

血魔眼神一凝,也不多言,挥动形如血蝎的魔刀,斩出一道汹汹滚滚,如浪翻卷的猩红刀气。  

许阳神色不变,五色神光回敬,同时五宝飞出,各自镇向一方。  

五色神光,虽是后天,只能谓小神通,无有先天五行,万法不破的大神通力,但在凡人居多,仙神不存的人间下界,也是顶尖绝强的手段。  

血魔虽谓之为魔,但只是称谓罢了,并非真正与仙佛并肩的神魔。  

对此一类,后天五行,威能足矣。  

果不其然,五色神光射出,犹若剑气纵横,又似浩流席卷,绞杀洗刷之间,滚滚血浪崩溃,只剩一口魔刀。  

“砰”  

就连魔刀,都未坚持,铿锵一声炸裂开来,化作千万道血光向四面八方射去。  

解体脱身之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然皈依我魔,实力大增,但此前种种影响犹在,半颗血种尚在封印之中,功体亦受大战损耗,处于严重虚弱的状态。  

如此状态,应对眼前来历不明,深不可测的强敌,还有孟扶摇等不知何时就会恢复的五大尸解隐患在旁,显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所以,血魔当机立断,解体分身而去。  

逃逃逃魔刀崩解,血海分流,化作千万血光,四面八方而去。  

然而,对手早有预料。  

东方,一株乙木宝树参天而起,枝繁叶茂,大放光华,凝现青龙之影,威严悬虚于东。  

西方,一口辛金神剑凛凛生辉,剑气如丝,纵横交错,交成白虎之象,凶猛盘踞于西。  

南方,一颗丁火灵珠虚空沉浮,烈焰熊熊,红云滚滚,生出朱雀之身,神异展现于南。  

北方,一只癸水大鼎足镇四方,黑水玄玄,龟蛇踏浪,生出玄武之体,雄力浩荡于北。  

还有中央,顶上天穹,一方己土印玺巍巍而落,山川之力,厚土之气,息息缕缕,浑黄之色,凝成麒麟之形,上下相合,天地镇压。  

五行真灵图五行封魔阵许阳不仅是四阶炼器宗师,更是一位四阶阵道宗师。  

五行之道的进境,理解,领悟,突破,同样应用到了阵道之法。  

以五行真灵图为本,融入此世化魔灵机,天地之理,阵道之法,玄机演变,终得一门封魔大阵。  

五行真灵封魔大阵五行真灵,分镇五方。  

上天无路,入地无孔。  

千万血流向东而去,便见苍龙昂首怒啸,乙木神光喷吐而出,扑灭无数血水红浪。  

无奈转头向西而去,却见白虎凶猛盘踞,辛金神光随爪挥出,同样扫灭血海浪涛。  

再度转头,向南向北,朱雀展翼焚天,直将血海蒸腾,玄武四足镇浪,同叫血海干枯,丁火癸水,神光相交,更是给予重创。  

四面八方,皆尽无门。  

再看上下,麒麟之影自上而落,浑黄地气自下而起,形成天地相合,上下共镇之势,千山万岳之力,同叫血海难承。  

五行五灵,五方五阵,已成血魔绝境。  

不仅封,还要炼。  

许阳大袖一拂,纵身而起,灵宝机甲刹那解离,化作五道洪流分入阵中。  

正是构成机甲形体基础的十万五行法器。  

只有十万只有十万十年时间,太短太短,又受限于魔气,不能广收门徒,还得消耗大量时间,大量精力,炼化材料之中的魔气。  

如此条件,十年时间,能炼多少法器若是常人,不说十万,一千都难。  

也就是许阳为炼器宗师,又有技能特性,以及天工造法,能够流水批量的炼制法器,才能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造出一台十万器级的灵宝机甲。  

十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