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尸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此方世界的古之仙人,虽然不及道法世界的漫天神佛,但于凡人而言,也是极为强大的存在,已有长生不死之能,否则怎能称之为仙?  

古仙虽有不死之能,但就跟现实世界的大乘真仙一般,只有长生之法,没有不朽之力。  

现世之中,大乘真仙,要受天劫之限。  

此方世界,古之仙人,亦有元灵之制。  

天地元灵,乃是古之仙人长生的根源。  

然而,上古一战,天地受污,元灵化魔。  

依靠天地元灵,才能长生久视的古仙,立时遭遇重大危机。  

虽然他们也可以炼化魔气,但经过这样一道工序消耗,吸收的天地元灵已无法满足古仙所需。  

除非劫天掠地,吞噬众生,否则古仙在这污秽魔世,再无长生不死之能。  

古仙人们自不愿如此,所以纷纷破界飞升而去,寻找拔除魔祸的希望。  

但并不是所有古仙人都选择了飞升,仍有一部分古仙人留于人世。  

这些古仙留下,一是因为飞升的前人一去不复返,心中有所顾虑,二是因为…  

此方世界,必须要有仙人伫世,才能镇压魔祸,避免苍生沦难。  

这些古仙人,舍弃了自身长生之机,甘愿留于人世,镇压魔祸。  

实乃高洁之士。  

然而,现实无情,不见转机。  

这些留世的古仙人们,用尽了方法延命,也未见到变局希望。  

最终,这些留世古仙,不是坐化尘土,就是抱憾飞升而去。  

而最后一位古仙坐化之后,世间再无能够镇压魔域的力量。  

禁忌所在的三大绝地,开始流出各种魔祸,肆虐人间修界。  

那被古仙人们血染镇压,几乎灭亡的九大魔域也死灰复燃。  

魔祸蔓延,魔劫肆虐,人间修界进入了一段黑暗恐怖的动荡岁月。  

后世修者,称之为“黑暗动乱”时代。  

黑暗动乱之中,没有仙人庇护的修界,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亿万修者沦亡,千百山门被破。  

各宗各派,传承尽毁,香火皆断。  

人间国度,埋于尘土,甚至沦为魔域,助长魔祸灾劫。  

最后,修界破灭,人世沉沦,魔祸肆虐之下,生灵几近灭绝。  

所幸,天有一线生机,域外天魔已被古仙镇封,这些魔祸滋生的魔物虽然恐怖,但却没有多少智慧,并且群龙无首,不知彻底灭绝人世。  

利用这一特性,人们在黑暗动乱之中苟延残喘,苦苦挣扎。  

如此不知多久,终有一道希望的火光,在黑暗之中照亮开来。  

后人创法,重开仙路,是为尸解仙法。  

何为尸解仙法?  

天地污秽,元灵魔化,生灵万物皆受影响。  

以此修行,修为越高,魔性越重。  

达到一定境界,必为魔性所夺,丧失自我,化为魔物。  

所以,上古之后,难以修行,修为越高越易成魔。  

但在黑暗动乱中,残存的修士苦苦钻研,发现这些来自魔界的魔气,更多作用于血肉之身,只有少量作用于神魂,所以修行前期不会立即魔化,最多就是身体有异而已。  

这个阶段,修士们称之为魔种,寓意魔气如种,种于肉身。  

随着修为提升,魔种逐渐成熟,就会成为魔胎。  

魔胎阶段,肉身大半魔化,犹若魔胎孕育在怀,开始侵蚀修者心智元神。  

一旦心神被侵,彻底魔化,那“魔胎”就会化为魔物,彻底堕入魔道,再无挽回可能。  

尸解之法,便是在魔胎这一步,利用天地灵物与各种手段,斩去肉身魔胎,清净修者元神,最后将元神融入一件天地灵物,或者上古灵宝之中,以此尸解,重新修行。  

此法创出之后,又有诸多惊才绝艳的人物涌现,他们挖开上古仙门的坟冢,找到一件又一件上古灵宝,还有世界自生,可化魔气的天地灵物作为修行之资。  

凭此,一位又一位尸解仙横空出世,重开仙路,逆反魔劫,终于结束了那黑暗动乱的时代,将魔祸堪堪限制在三大绝地与九大魔域之中。  

然而,尸解仙人的力量,远不如上古仙人,只堪堪结束了黑暗动乱,面对绝地魔域仍是无可奈何,甚至无法做到全面镇压,仍有魔祸不时流出,在各地形成魔域,吞噬生灵。  

此外,尸解仙也不得长生,命数一到,也要坐化。  

无奈之下,尸解仙们只能走上老路,举派飞升,破界而去,逃离这个绝望的世界。  

但今时不同往日,尸解仙们也不是上古仙人,被魔气污秽的天地阻碍重重,仅凭一人之力,根本无法破界而出,更别说举派飞升了。  

最后,尸解仙们只能合力,几大宗门的尸解仙联手,带着宗门弟子举派飞升。  

如此这般,便成传统,最终发展成今日的九宗会盟,举派飞升。  

九大宗门进行会盟,合九位尸解仙之力,带宗门高层,核心弟子飞升上界,逃离这个绝望窒息的污秽魔世。  

逃命,说来很不好听,但这已是此世修者唯一的生路了。  

不想在这污秽魔世中沉沦,就得想方设法搭上九宗会盟的大船。  

大兴山,如今就在努力,希望能够帮助门内老祖斩去魔胎,尸解成仙,获得九宗会盟的资格。  

来龙去脉,梳理开来,顿时豁然开朗,之前重重疑问,全都迎刃而解。  

为什么,这个世界明明有化神级别的魔头,甚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