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身份(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苍生大劫灭世之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长荣真君在杞人忧天。  

而是此事,确有可能。  

上古仙神飞升之前,带走了所有金丹之上的法门,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以防万一,避免后继修者因求道无望,长生无门,而丧心病狂,走入极端吗正道修者,尚有可能走入极端,堕入魔道,沦为妖魔,那原本就为妖魔的妖魔呢若有可能,若有机会,它们肯定会毫不犹豫,吞噬一界生灵,化作自身资粮。  

所以,听完许阳分析,知晓那血甲天龙手上有一件上古遗宝后,长荣真君就坐不住了。  

那血甲天龙,千丈妖身,之前不仅与楚公侯等四大妖帝,里应外合破了许阳的铁壁围城,还硬抗了许阳一记天雷大法,伤而不死,遁行而去。  

由此可见,它的实力,已经不下万年老妖,甚至比寻常万年老妖都要强横。  

许阳若无罗天大醮之力加持,仅凭自身能为,法术神通,未必能斗得过它。  

此等妖魔,气候已成。  

若它手中,真有上古遗留之物,金丹之上的法门,那它肯定会毫不犹豫的修行,将这天下生灵,尽数化作血食资粮,成就道果。  

说不定,它已经在这么做了。  

虽然其他妖魔也以众生为食,但它们没有金丹之上的法门,怎么吃都不可能突破六境,最多就是万年老妖,正法修士,各大道门完全有实力应对。  

可这血甲天龙,持有上古之物,倘若让它不断吞噬生灵,那很有可能突破妖帝之境,成为比万年老妖还要恐怖的存在。  

届时,纵是道法天师,佛法圣僧出世,恐怕也难与它匹敌。  

这方世界,亿万生灵,说不定都要成为它的血食资粮。  

所以,必须将它挖出来,斩之,灭之,永除后患“此事我何尝不知”  

许阳摇了摇头,叹息说道“可是此妖有法,纵我崇目天眼,也难照见踪迹,普天之下还有何法可以寻得到它”  

“这”  

听此,长荣真君也有些为难,低头皱眉,沉思对策。  

片刻之后,他猛然抬头“昆仑山,昆仑镜”  

“嗯”  

许阳沉吟一声,随即点头“若昆仑山愿借此宝,那或许有几分希望。”  

昆仑山,道门显脉,位列一等,前后出过五位道法天师,传承久远,底蕴深厚,门内更有一件镇山之宝,乃是上古仙神遗留之物,神器昆仑镜的仿品。  

虽说只是仿品,但神器的仿品,也非寻常法宝可比,据说能映照万物,见过去未来,与许阳的“崇目天眼”神通有异曲同工之妙。  

倘若昆仑愿借出此宝,配合许阳的崇目天眼使用,那倒是有希望将血甲天龙挖出来。  

只是昆仑会借吗许阳摇了摇头,叹息说道“此事皆为我一人空口之言,无证无实,无凭无据,昆仑怕是不会借出此宝。”  

“这”  

听此,长荣真君亦是沉默。  

虽然此世修法,极重心性,正道善行乃是主流,但人终究是人,七情六欲,在所难免,各大道门之间,也有门户之见,派系之争。  

如今,许阳对那血甲天龙的一番猜测,具是他崇目天眼探测无果之后的猜想,一家之言,空口无凭,叫人如何能信更别说,此事还有作假可能,毕竟使用崇目天眼的人是他自己。  

倘若他故意施为,不让崇目天眼照出那血甲天龙踪迹,以此危言耸听,恐吓各大道门,那昆仑借出自己的镇山之宝,岂不是羊入虎口甚至,再恶意一点,那血甲天龙来历不明,你这雷电法王就身家清白了不要忘了,你是散修各大道门,传承有法,悉数可查。  

而你积雷山鸣霄观,乃是近几十年方才兴起的道观,谁知伱这雷电法王的底细如何,来历怎样倘若,你也是万年老妖化形呢倘若,你与那血甲天龙双簧呢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你信不过所以,许阳不认为昆仑会将镇山之宝借予自己。  

对此,长荣真君也无可奈何,只能沉声说道“道主,你且代我镇守此地,老道亲上昆仑山一趟,与他们道明原委,再请来各大道门做见证,务必让他们借出昆仑镜。”  

许阳听此,亦是沉默,许久方才说道“劳烦道兄了”  

他很清楚,长荣真君如此做法,乃是拿身家性命,乃至道统传承为他作保。  

倘若错信了他,那白云观今后“事关天下苍生,如何都要一试”  

长荣真君神色平静“老道这就动身前往昆仑。”  

“不急”  

许阳听此,却是摇头“还有一事,要与道兄分说。”  

“哦”  

长荣真君眉头一挑“何事。”  

“还是那血甲天龙之事。”  

许阳沉声说道“那血甲天龙,如此体量,不可能无端由来,万年老妖更是有数,都在天下各地,被各大道门监视镇压,怎会无端端的冒出一头血甲天龙来”  

长荣真君眼神一凝“道主的意思是”  

许阳轻笑说道“我虽照不见它踪影,但却可猜出它的身份。”  

“这如何猜”  

长荣真君有些惊疑。  

“简单”  

许阳笑道“修行到这等境界,发展到这等体量,那必定会有痕迹,不可能闷在一个地方,默默无闻的修成万年老妖。”  

修者修行,需要资粮。  

但资粮不会无端而来,必须争,必须枪所以,修行之世,必为大争之世。  

现世修真如此,此世道法也不例外,哪怕有“道德”限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