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真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八三看书,修仙:当你把事情做到极致!  

法坛之前,玄光镜显。  

看着镜中景象,许阳微微皱眉。  

皱眉,不是因为对方来势汹汹,而是事出反常,透着诡异。  

有人打郭北书院的主意,这很正常,毕竟树大招风,诱惑惊人。  

但三个妖王一起突破,成就妖帝之身,还不知道从哪儿找了一个底细不明的真君修士,四人狼狈为奸,蛇鼠一窝,这就有些不正常了。  

这背后恐怕还有推手!  

许阳迟疑了一会儿,最终也未动用天眼查看。  

他现在只有真人修为。  

真人五境,位同筑基。  

妖帝六境,堪比金丹。  

筑基金丹,一境之差,云泥之别。  

按照道理来说,纵然他将玄光之术修到了“天眼”境界,也很难在不惊动对方的前提下进行监视,这是境界与位格的落差,不可弥补。  

但这只是常规手段的不可弥补而已,凭借技能特性,许阳弥补了双方落差,天眼监察起来,纵是楚公侯等已为妖帝,也无法察觉。  

只是,楚公侯等无法察觉,不代表那幕后推手无法察觉。  

还是不要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的为好。  

许阳收去法力,玄光消弭,天眼也随之闭合,化作一道箓文消没于眉心。  

随后,许阳抬手一招,便见一人近上前来。  

“师尊!”  

“布置法坛,设立醮仪!”  

“是!”  

弟子领命而去。  

许阳也转过身来,光华闪烁,变幻身形,已是“石坚”面貌。  

随后,拂尘一扫,云雾自升,驾起身躯直向天外而去。  

若是凡人见到此景,必要惊呼仙家手段。  

许阳驾云,一路远去,很快便出了郭北县地。  

郭北归属金华,出了郭北,便是金华。  

金华府内,有一禁忌,人人谈之变色。  

名唤——兰若寺!  

许阳驾云,不过片刻,便见到一片荒郊野岭。  

荒郊之中,树林茂密,孤坟冢冢。  

野岭之上,峰峦险峻,分锁四方。  

居高临下,俯瞰而去,便见一道阵势,暗合阴阳之理,将此荒野镇锁在内。  

阵势中央,封锁之下,可见一座破败幽深的古刹,坐落于荒郊野林之间。  

古刹破败,曲径通幽,已被大量藤蔓青苔侵蚀,但总体还保留着建筑面貌,寺中石塔林立,不知是否还有佛骨供奉,寺外则遍布碑坟枯冢,纵是白日也感阴森。  

然而,如此阴森景象,都是虚幻掩盖。  

许阳眼神一凝,眉心之间,再见灵光闪烁,隐隐构成符箓,透现天眼轮廓。  

天眼开启,只是一望,鬼魅幻境瞬间破碎,一座金碧辉煌,灯火通明的古寺立于黑暗之中,寺内人影绰绰,歌舞升平,似在纵情享乐。  

然而,天眼玄光一闪,二重幻象再破,金碧辉煌,灯火通明的古寺刹那消失,只剩下一座残破不堪,摇摇欲坠的森然古刹,犹若一颗巨树扎根于黑暗之中,无数尸骸,骷髅,鬼魅,妖魔,在其身下哀嚎不休。  

黑暗,何来黑暗?  

光天化日之下,怎有一片黑暗?  

常人难以理解,唯有修者可明。  

那片黑暗,不是光影,而是元气。  

阴气,无边阴气构成的黑暗,犹若一个巨大的漩涡,盘踞在这片荒野之中。  

那是…阴阳两界的交错,阳世通往阴间的入口。  

纵是烈日当空,阳光普照,也无法将这无边阴气消去。  

内中影影倬倬,不知多少恶鬼徘徊,欲入阳世,吞食生人。  

阴阳两界,乃是此世一大特异。  

但许阳并非为此而来,所以暂且不说。  

心念一动,云雾自降,落入一座孤峰之中。  

孤峰之中,有一座简陋的芦篷,芦篷之前坐着一名道人,须发皆白,仙风道骨,必是有道真修无疑。  

见到许阳落下云来,道人亦是起身相迎,轻笑说道:“道友来了?”  

“见过真君!”  

许阳点头,礼数做足。  

此人正是道门正宗,白云观主,德高望重,超凡脱俗的道法宗师——长荣真君!  

数十年前,兰若鬼蜮汹汹扩张,金华府内无人可制,眼见就要将府城吞入鬼蜮之中。  

危急关头,长荣真君自白云观而来,一力逼退万鬼妖魔,随后又领道释二门,十余真人,镇压于兰若周边,以防兰若鬼蜮再度扩张。  

这一镇,便是数十年光景,期间几乎不曾离开。  

可见道德之高。  

虽在大周大唐,许阳屡动刀兵,破灭三教道统,但那是因为大周大唐的三教,大多都为伪佛伪道,无德无行之人,名为教化之门,实为地方豪强。  

对这种德行没有,作用也没有,就知道碍事添堵的王八蛋,许阳自是要斩草除根,犁庭扫穴。  

但此世不同,道法显圣,修者寻真,三教对于自身的道德品性有着极高要求,虽然不能说全都是圣人,但总体而言还是正道一方的。  

正道修士,无不以斩妖除魔为己任,舍生取义,以死卫道者更是屡见不鲜。  

虽然这和修行也有几分关系,但论迹不论心,做了就是做了,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不影响其性质。  

就如这位长荣真君,耗费数十年光阴,镇压兰若鬼蜮,守护一方安宁,纵然此事对他乃是修行,但依旧不影响其造福百姓,功德无量。  

对于这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