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蜀中长蛇(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关于此人的信息,不能泄露给任何人,包括芈儿。”  

姜山看向了旁边的孟达等人。  

秦御既然此时不愿意相认,必然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现在和秦芈说了也只不过是徒添烦恼而已。  

而已经飞奔过来的秦芈,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所以还颇有兴致的和姜山打闹了起来。  

“姜山,刚刚那就是你说的变化嘛,真的是太神奇了。  

我就不明白了,同样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你怎么就有这么神奇的能力呢?  

现在领地中的所有人,都快把你当做神人下凡了。”  

姜山听到此话,显得有些头疼。  

秦芈所说的,其实是姜山在从函谷关回来后发生的事。  

毛玠几人在知道居然有人质疑姜山的来历后。  

身为谋士他们,自然不能让姜山有这么一个漏洞被他人抓住。  

于是耗时三天,重新编撰了一本华夏史书。  

其中不仅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当做真实的历史来写。  

还将三皇五帝写成了举世无双的皇者,而姜山便是这个帝朝唯一的传承者,一个未来必将统帅万界的至尊帝王。  

最后又将姜山的一些言论,激活英灵碑、地火熔炉等各种事例写了进去,并进行了极度的夸大。  

姜山的天字前两号的顶级崇拜者,秦风和穆石正是编撰这个故事的主力成员。  

在这个故事编撰完成之后,姜山看着里面各种极度夸张的描写,其实是十分心虚的。  

毕竟这个世界的人又不是傻子,这样夸张的来历和描写又有几个人会信?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秦芈和穆雷在看到这本被称为史书的神话故事时,竟然是一副无比崇敬的神情。  

不仅对其中那世界起源的各种神话显得无比感兴趣,甚至对于描写姜山的那些极度夸张的言语,居然都没有丝毫的反驳。  

姜山在仔细的询问和了解后才发现,九州内人族的历史只能追溯到一千年以前周朝建立的时候。  

而再往前的所有历史和神话,都如同从未存在过一般被整个抹除。  

所以毛玠他们写的这份神话,才会被穆雷的人当作了真实存在的历史。  

在收到这样意想不到的回馈后,姜山犹豫了许久,终究没有阻止毛玠他们进行传播的想法。  

随后这份人族历史来源的故事,不仅被清风寨所有人口口相传,还被列为了学堂必修的课程。  

而说起学堂,清风寨的学堂在姜山的手中初创,之后便被毛玠全权接管了过去。  

姜山只作为名誉校长,偶尔有空隙的时候,随机挑选一两个课堂进行讲课。  

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清风寨已经拥有了八座可以容纳1000人学习的启蒙学堂。  

专供14岁以下的孩子进行学习,主要便是三字经,数经以及人族发展史。  

不过这个世界,14岁已经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壮劳力了。  

所以这个启蒙学堂中大多是6到10岁,父母没有时间看管,又猫嫌狗厌年纪的孩子。  

而教师的人选,便是风氏族人中那些四五十岁,精力有些不足但却又能发挥些余热的族老。  

这个年纪既有学识,又有耐心,还具有足够的威严,所以倒是极佳的选择。  

而高等学府则是清风寨山腰中,一处学住合一的综合性学府。  

在清风寨大批的人口搬移到汉水盆地中后,这里的房屋空置出了不少。  

毛玠便在其中翻修了一个大约住有400多人的小型集寨式学府。  

这400人中有200人是姜山在清查人口和闲逛中搜集出来的一些极具潜力的孩童。  

他们普遍比同龄人,在某一个属性上至少要高出十点往上。  

而另外200人则是姜山为将来汉水盆地那些村庄和城镇培养的管理者。  

他们大多在智力和政治上有一项达到了40点以上,同时具有一定的能力。  

只不过他们对于姜山的一些政策和各种行政规划,还不太了解。  

所以需要进行特殊的训培和大批量的培养,顺便看看能不能找出几个可造之才。  

这些人的老师就是毛玠和田豫。  

他们二人处理清风寨的各项事务,那是相当的游刃有余,所以多余的精力便放在了这件事上。  

毕竟只有足够的行政人员,才能让他们今后的工作更加的顺利。  

姜山看着旁边田豫有些憋笑的神情,随后轻轻将秦芈抱在了怀中。  

“好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呢,你就别玩了。”  

随后眺望着远方连绵的山脉,姜山心中轻轻一动。  

1000万的源点飘洒而出,化为了一道虚幻的面板。  

一个方脸阔面,持着一杆长枪的英武男子,浮现在了眼前。  

虽无半分言语,但一股厚重和霸道的气息却扑面而来。  

姓名:张任种族:人族张任,字公义,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属下,官至益州从事。  

当刘备进攻益州时,他率部与刘备交战,利用伏兵成功杀死庞统。  

建安十九年,刘璝、张任与刘璋之子刘循退守雒城。  

刘备进军包围雒(luò)城,张任勒兵战于雁桥,战败后被刘备所擒,誓死不降,遭斩首。  

统帅:86  

武力:82  

智力:74  

政治:34  

魅力:77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