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战后总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场大战之后,遍地是伤兵和尸骸,除了己方的,还有敌方的。  

己方的不论是重伤还是缺胳膊断腿,只要还剩一口气,都会尽力的去拯救。  

得益于这个世界士卒的强大体魄,除了致命伤以外,绝大多数外伤都能愈合。  

但如果是对方的士卒,皮外伤和轻伤的还好。  

那种重伤难治或者重度残疾的士卒,大多都会就地补刀,以免浪费粮食。  

近100多人,在补刀之中化为源点,而正在山寨中焦急等待着的姜山,对于这些却浑然不知。  

但很快他便看到孟达,带着两个昏迷的人大步走了进来。  

“子度,胜了?”  

姜山看着面前这两个人颇有些恍惚,自己好像还没做什么,便迎来了一场大胜。  

“不负主公所托,此二人都是敌方将领,尽皆擒获,此剑奉还。”  

孟达轻轻捋了捋自己黑色的胡子,颇有点自傲,但随即便拱手将青郢剑交回给了姜山。  

姜山这才百分百放下了心,接过青郢剑后,用本源之眼查看着下方二人的信息。  

姓名:武胤种族:人族好感度:—65  

统帅:46  

武力:68  

智力:34  

政治:21  

魅力:43  

修为:罡煞前期天赋:破胆当对面武将的武力低于武胤时,他每一次攻击都有概率使对方进入胆魄丧失状态,无法撤退。  

技能:兵煞决需在厮杀搏斗中才能精进,有助于修炼者提高自身的统御力,领悟军道煞气。  

其与兵伐诀同为一部高阶武道功法的一部分,凑齐五部功法可合成更高一阶的功法。  

姓名:武楠种族:人族好感度:—80  

统帅:67  

武力:53  

智力:45  

政治:31  

魅力:17  

修为:罡煞前期天赋:同心武楠统领部队时,可以提升部队10%到30%的攻击力,其与部队的默契度越高,属性的增长越高。  

技能:兵煞决需在厮杀搏斗中才能精进,有助于修炼者提高自身的统御力,领悟军道煞气。  

其与兵伐诀同为一部高阶武道功法的一部分,凑齐五部功法可合成更高一阶的功法。  

这是两个属性在60以上,且都具有天赋能力的武将,姜山看完后也只能感叹这个世界氏族的底蕴还真是深厚。  

风氏即使是一分为二,秦芈都能在这函断山脉打下这样一份基业。  

而那陶氏仅仅是一只外出的部队,不但有这样的人物统领,还有一千名相当强悍的陶甲军。  

姜山甚至在考虑,自己之后准备实施的郡县制,是否真的有必要了。  

当然,姜山不知道的是,那陶氏在燕国也是一个大氏族,而且麾下总共也只有八千陶甲兵和五万士卒。  

他这一次俘获的这一些,已经足以让陶氏大伤元气了。  

所幸他这个想法也只是略微转了一下,就迅速放弃。  

将这昏迷的二人暂且关押了下去之后,便急急忙忙赶到了寨门,想要了解伤亡和俘获。  

而此时,邢道荣几人已经大致将战场清理干净,并整理出了一份伤亡数据。  

这一次清风寨由于陶甲军的强力冲击,以及孟达的袖手旁观,伤亡相当的惨重。  

其中的一千新兵因为并未拉上战场,只是负责后勤,所以只有20余个被波及的人受了轻伤。  

但那正面作战的一千正兵,却阵亡了300余人,重伤300余人,还有200余人是轻伤。  

而在这重伤的300人中,按照以往的经验,大概有100多会因为熬不过去,而加入阵亡的数据当中。  

看着这惊人的伤亡数据以及下方不断哀嚎的士卒,姜山的脸色陷入呆滞。  

他这是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那伤亡的人中,有很多都是曾经跟他谈笑甚欢的人,而此时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而在场的这些人,除了穆霄的神色颇有些悲伤以外,其他人甚至包括那些士卒自己竟然都有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  

直到这时姜山才意识到,自己和这些人其实是有着完全不同的三观和想法。  

习惯了和平年代生活的自己,并不能了解在这个乱世中的人,愿意用自己的命来搏杀一个未来的想法。  

而对于孟达这种利用士卒作为诱饵的做法,即使是之前心生不满的穆霄,在打完这一场大战之后,居然也没有了半句怨言。  

因为这仗胜了,而且是大胜,用600人的伤亡,全歼并俘虏了对面足足四千人。  

看着一群人甚至欢天喜地的将俘虏身上的陶甲扒下,穿戴在自己身上,姜山才缓过神来。  

这场战争是结束了,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和姜山要做的事情,却远远没有结束。  

“所有俘虏统一管理,收缴铠甲和武器,只给予半饱,防止他们趁机作乱。  

所有受伤的人立刻进行救治,将山寨里面所有的伤药全部拿出,立求保住每一个人的性命。”  

姜山快速的说道,随后扶起了旁边一个走路略显踉跄的士卒。  

“孟达,你去将城门重新控制起来,并派遣几队士兵向秦芈他们的方向进行侦测,如果找到了就回来汇报。”  

“诺。”  

孟达双手一拱,随后便挑选出一百个并无明显伤势的正卒,快速离去。  

“任峻,你配合穆霄清点伤亡并救治伤兵,记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