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湖底旋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太多的巧合,也就意味着必然。  

卫东宝认为,世界上诸多的未解之谜,极有可能都和娜娜曾经所在的至高文明有关。  

除了这个原因,他想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  

毕竟他们之前解开的一些谜题,就是和至高文明有关,比方说封门村的灵异事件之谜,以及长白山天池中的水怪之谜等等。  

老爷庙水域水深一般都在三十多米,最深处也只是四十米左右。  

湖底除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鱼蚌外,未发现任何沉船,甚至连一条船骸都未曾发现。  

那么上千年来在这里沉没的千余艘大小船只,都去了哪里?  

考察队员陷入深深的迷惑当中。  

有人猜测是不是这片水域和昌芭山死湖相通,这里的沉船都被冲到了那里。  

据传说,昌芭山这里原先并没有湖,只是在两千多年前,鄱阳湖发生大爆炸后才出现山和湖。  

因此,这昌芭山就是那次大爆炸中,由湖底熔溶的岩浆向高空喷射落下后,堆积而成为的山,由于周边没有出口,中间也就成了湖。  

正是由于这昌芭山是由熔溶的岩浆堆积而成,所以到处坑坑洼洼,千孔百疮,像疮疤一样,凹凸不平,于是古人就称之为“疮疤山”,现如今的山名只是其谐音而已。  

这昌芭山死湖,既然是熔溶岩浆向着高空喷射的出口,那就与湖底下面的宽大裂缝或河流必然相通。  

所以,就有人认为,这昌芭山死湖就是和鄱阳湖湖底是相通的,但经过考察队的勘查探测,并没有发现这一情况。  

1989年,“联合国科学考察委员会”派遣一支科学考察团,赴鄱阳湖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过后,依然是谜团重重。  

沉船事件不断发生,可却找不到船骸,这是为什么?  

老爷庙水域究竟有无天外来客?  

老爷庙水域底部到底是否和昌芭山死湖相通?  

老爷庙为什么呈三面立体形?  

两亿年前就形成的庐山真的就是造成大风的祸首吗?  

为什么丽日晴空会突然风吼雨啸?  

为什么阴雨连天日却没有沉船事件发生?  

后来为了解开老爷庙水域沉船之谜,国家又对该区域进行了更深入的气象研究。  

最终认定沉船的原因,就是此水域的大风所致。  

只是,老爷庙水域的大风为何会如此之大,而且持续时间还长呢?  

经过科学的调查证明,风景秀丽的庐山,却充当了制造大风的“罪魁祸首”。  

老爷庙水域最宽处为十五公里,最窄处仅有三公里,而这三公里的水面就位于老爷庙附近。  

在这条全长二十四公里水域的西北面,傲然耸立着“奇秀甲天下”的庐山。  

庐山海拔一千四百多米,其走向与老爷庙北部的湖口水道平行,离鄱阳湖平均距离仅五公里。  

庐山东南峰峦为风速加快提供了天然条件,当气流自北面南下时,即刮北风时,庐山的东南面峰峦使气流受到压缩。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气流的加速由此开始,当流向仅宽约三公里的老爷庙处时,风速达到最大值,狂风怒吼着扑来。  

就如同我们在空旷的地带没有感觉,而经过一狭窄的小巷顿感风阵阵吹来一样,“狭管效应”的结果加快了风速。  

无风不起浪,波浪的冲击力是无比强大的。  

经过测算,鄱阳湖水面刮六级大风时,也就是属大风日,波浪高达两米。  

而此时每平方米的船体将遭到六吨冲压力的冲击。  

也就是说,一艘载重量二十吨的船舶,其船侧面积按二十平方米计算,波浪对其的冲击力则达到一百二十吨,超出船重量的五倍。  

所以,专家认为,这片水域船舶的沉没,大都是风起浪激作用的结果。  

至今,老爷庙水域的“魔鬼三角”之谜,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解开了,但似乎又未完全解开,毕竟沉船到了哪里,没有人说的清。  

除非是外星人掳走了,才有可能解释的通。  

而娜娜猜测,这些船只和船上的人,不应该是外星人掳走的。  

因为她知道,就算以至高文明的科技,想直接掳走那么大的船只也是不可能的。  

除非至高科技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将船只直接掳到至高星不可能,但是掳到其他地方还是可能的。  

所以,娜娜认为,这老爷庙一带水域的湖底,极有可能存在类似之前蓬莱岛的那种嵌套空间。  

想到这里,卫东宝和娜娜正准备带着小苍和小黄,一起跳船潜水的时候。  

忽然间,风起云涌,波涛澎湃。  

刚刚还是大晴天的湖面,顿时激起千层浪。  

即便是强如娜娜,都没来得及反应,因为这种风浪根本没有一丝丝的兆头。  

这绝对是有外力作用,不会是单纯的地球自然现象,即便是有庐山的狭管效应,也不会如此突兀的出现风浪。  

为了防止他们的游艇被风浪破坏,娜娜直接用空间收起了游艇,他们四个瞬间落入了湖水之中。  

他们四个立即下潜。  

然而下潜了二十多米,水下的浪也没有小,反而比湖面上更加的不平静。  

就在这时。  

忽然,湖底突然生出了一个巨大的旋涡。  

这个旋涡的力量,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抵挡的,即便他们四个都已经成就超凡,照样也无法抵御这旋涡的巨力。  

如果是常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