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沙吸地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河墓地上这密密麻麻的的木桩是干什么的呢?  

有可能是充当墓碑的吧。  

这些木桩下埋的都是死人墓,不过男人墓和女人墓上边的立柱是不一样的。  

男的多是用上粗下细的棱形或圆形柱,比女的更加高大,代表的是根。  

女的多是用桨形的,比男的柱子要低上一些,代表的是阴。  

据说这是因为古人对人体不可描述处的崇拜,才会以这样的形式下葬。  

小河墓地被世界考古学界,认为是中亚历史和考古上沙埋文明中,最难解的千古之谜。  

当他们来到小河墓地时,卫东宝发现他的眼前数字终于变化了。  

眼前直角坐标系指向的位置,看样子竟然是传说中的太阳墓方向。  

太阳墓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由来自东北的考古学家所发现,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七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其中,著名的“楼兰美女”就是从这里出土的。  

1980年,考古学家在罗布泊孔雀河下游的铁板和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  

就是在这片墓地中,出土了一具女性干尸,她的体肤指甲保存完好。  

她有一张瘦削的脸庞,皮肤为红褐色,还稍有弹性,面部轮廓非常明显,眼睛大而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而翘,褐色的头发披肩。  

经过图像处理后,生活在数千年前的一位大美女,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她身上裹挟着一块羊皮,以及毛织的毯子,胸前毯边用削尖的树枝别住,下身也裹着一块羊皮,脚上穿一双翻皮毛制的鞋子,头上戴毡帽,帽上还插了两枝雁翎,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  

经过用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十四鉴定,表明是她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  

她是谁?为什么会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  

就成为了考古界的一个谜团。  

“楼兰美女”是迄今为止新江出土古尸年代最早的一具。  

眼大窝深、鼻梁高窄、下巴尖翘的“楼兰美女”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然而,关于此尸所代表的人群具体属于何种种族类型,以及他们生前是当地土著,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等问题,至今在考古界仍众说纷纭。  

来到太阳墓附近,他们循着眼前的坐标系指示,向着目标前进。  

然后,他们来到了一片沙层很厚的沙漠,走在这里,差不多能没半个身子。  

要是换成平常人,在这种沙地中行走,绝对特别吃力,恐怕都走不了两步。  

他们俩在这种超厚沙层中行走了一会儿,眼前便出现了一个高大的沙丘。  

根据坐标图的指示,目标应该就在这座大沙丘的后边。  

他们翻过沙丘,那沙丘后边竟然是一个深深的沙坑。  

他们站在沙坑的中央,四周全都是高高的沙堆。  

眼前坐标图指示的位置,就在他们站立的脚下。  

此时,起风了,风沙瑟瑟,拍打在脸上,有些痒痒的。  

在荒漠中,这种风不算大,只能算是温和的微风。  

卫东宝问:“开挖吗?”  

“等一下。”娜娜凝眉答道。  

不久之后,娜娜忽然拉起卫东宝的手,“小心。”  

紧接着,他们脚底的沙开始快速流动,形成一个旋涡,将他们两人吸了进去。  

须臾之后,沙坑中恢复往常,无风平静。  

被流沙吸入,卫东宝他们没有惊慌,他们只是感觉就像坐电梯一样的向地下沉去。  

他们的周身被沙子包裹着,下沉的速度不算太快,因为没有太大的失重感。  

不久之后,周身的沙子忽然抽身而退,他们两人的身体也瞬间下落。  

呼通一声,他们掉落到地面。  

卫东宝看了看四周,竟然有着充足的光线。  

按照他们的下落速度,这里至少要在地下五百多米深,按照常理,这里绝对不应该有光才对。  

他们现在的所在位置是一个狭长的地下通道。  

不知这是谁修建的,两旁的石墙看样子十分坚固,卫东宝有些怀疑,这可能都不是地球文明修建的。  

此时,卫东宝眼前的坐标图,竟然变成了空间直角坐标系。  

这还是头一次挖宝,出现坐标系变换的情况,连标识的红点也是新的位置,没想到这藏宝图还能多级导航。  

现在的红点目标位置,竟然距离此处还有很远,而且是在地底更深处。  

他们在地底通道慢慢的前进这,这里边除了狭长的通道,什么都没有。  

不过,他们感觉到这里的空气似乎很是新鲜,一点都不像是在地下,这里的温度似乎有点高,并不像平时下地道那么凉爽。  

这里的气温估计都能达到将近五十度,比很多地方冬季供暖的暖气片温度都高了。  

要不是卫东宝已经觉醒,可以利用觉醒能量控制自身的体温,恐怕他在这里待不了多久就热死了。  

这地下通道十分的长,他们两人行走了将近一公里也没有见拐弯的地方。  

不过,他们能感觉到,这里的通道依然是向着地底的方向。  

这一公里走出,垂直距离至少也走了有近五百米。  

又走了一会儿,前路终于出现了转折,他们发现前方出现了两个岔道。  

不过,很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