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七章 关内风云(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十分熟悉。  

“霍大人,光明甲现在何处?”  

霍勉之道:“广宁城有两副光明甲。当年追随武宗皇帝的皇家近卫骑兵中,有一部分人后来留在了东北,成为了辽东军中的将官。其中有两名在广宁城逝去,  

他们的后人也就定居在了广宁,先人的战甲被保存了下来。下官找到了两家,说破了嘴皮子,才将那两副战甲借了出来,不过已经还回去了。”  

“原来如此。”秦逍想了一下,才道:“霍大人,劳烦你再辛苦一趟,就以我的名义去将那两副战甲再借来一用。告诉他们,我们不会损毁战甲分毫,回头会送还过去。”  

霍勉之也不废话,起身拱手称是,径自去借战甲。  

等霍勉之离开之后,秦逍才向宇文怀谦问道:“宇文大人,听说徐州那边派来了使者,可知使者现在何处?”  

“使者?”宇文怀谦一怔,一脸疑惑,秦逍看向费辛,见费辛也是一脸茫然,心中立时明白,看来这两人都不知道徐州遣使过来。  

毫无疑问,公主派使前来,自然是颇为隐秘,不出意外的话,接待使者的应该是辽西郡守白玉楼,毕竟白玉楼在名义上是辽西地位最高的官员,使者见不到自己,肯定是去找辽西郡守。  

连宇文怀谦这几人都不知道徐州派来使者,只能说明白玉楼并没有将此事对外透露。  

他叫来一名属下,吩咐道:“你去告诉郡守大人一声,就说我已经回了广宁,正在将军府。”  

如果使者是白玉楼在安排,那么白玉楼得知自己回来的消息,自然会带着使者前来。  

郡守府与将军府离得不远,只隔了一条街,白玉楼到时很快就赶了过来。  

正如秦逍所料,  

白玉楼带来一名年过五旬的长者,一身便装,行过礼后,白玉楼还没有介绍,秦逍倒是很直接看着那长者问道:“阁下是公主派来的使者?”  

宇文怀谦和费辛都是一怔,但却都是不动声色。  

秦逍用人不疑,这宇文怀谦和费辛都是他从京都带来的人,算是嫡系,虽然公主派来使者十分隐秘,但他却并不避开两人。  

白玉楼闻言,知道秦逍心意,向秦逍道:“大将军,卢长史抵达辽西已有七八天,是我安排他在郡守府等候,没有对外张扬。”  

那长者却是再次躬身行礼道:“下官徐州长史卢植,奉公主敕令,前来拜见大将军!”  

“坐下说话。”秦逍抬手请了两人坐下,让人上茶来,这才向卢植问道:“卢长史,公主现在安好?”  

“公主如今坐镇徐州,一切安好。”卢植恭敬道,却是起身来,从怀中取出一份文牒,送呈到秦逍面前,道:“大将军,这是公主令下官带过来的讨贼檄文,还请大将军过目!”  

秦逍接过之后,细细看了看。  

檄文自然是文采飞扬,但大概意思正如顾白衣所言,公主声讨当今圣人谋害了先皇德宗皇帝,篡夺了皇位,乃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头号叛贼。  

檄文中公主自称要复李唐,更是让忠于李唐的天下子民共讨叛贼。  

言辞之中对圣人的敌意毫不掩饰。  

秦逍看完之后,将檄文递给宇文怀谦,宇文怀谦忙起身双手接过最新。  

“现在那边的情势如何?”  

卢植忙回道:“徐州七郡都已经宣誓效忠殿下,豫州刺史也亲自前往徐州,宣誓效忠。”  

“听说兖州军被收编?”  

“是!卢植道:“皇甫将军攻打徐州之时,兖州集结五千兵马,由兖州营统领胡海彪统帅,入徐州受皇甫将军节制调派。公主抵达徐州之后,胡海彪忠义无双,和豫州军一起宣誓向公主效忠。”  

“那么兖州刺史是什么态度?”  

卢植犹豫一下,欲言又止。  

“这里都是自己人,你有什么但说无妨,无需顾忌。”秦逍温言道:“你坐下说话,不必拘谨。”  

卢植见秦逍态度温和,微宽心,坐下之后才道:“兖州刺史张卓是国相提拔的人,四年前被妖后调任到兖州。此人与夏侯家的关系太深,所以.....所以应该是铁了心要效忠于妖后。”  

秦逍听卢植不客气地称呼圣人为“妖后”,那自然是真的不将圣人视为大唐天子。  

“据我们得到的消息,胡海彪带领麾下向公主宣誓效忠后,张卓立刻让人将包括胡海彪在内的诸多兖州军将领家眷全都逮捕关押起来。”卢植神色凝重,“不过胡统领等人都是忠心耿耿,并没有因此影响军心。公主已经派人前往兖州交涉,说服张卓归顺,也让张卓释放人质。”  

费辛神色冷峻,道:“张卓此人我知道,确实是夏侯家的嫡系,让他归顺公主,可能性不大。”  

“公主也是明白,所以做了两手准备。”卢植道:“如果张卓冥顽不灵,公主便要出兵兖州。兖州的主力兵马已经归附公主,目下的兖州防卫薄弱,短时间内无法增强防务。不过.......冀州那边有所动作,而且京都那边似乎也调集了神策军驰援兖州。”  

秦逍心想兖州虽然在大唐十八州中的幅员较弱,但位置却极其重要,乃是大唐腹地,西边就与京畿所在的司隶接壤,一旦被公主拿下了兖州,就算是直接打开了司隶东边的门户。  

这种情势下,京都那边当然不可能让公主拿下兖州。  

秦逍微一沉吟,才道:“公主要出兵兖州,是否已经下了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