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破绽多周旋(4/6)
明日开始。
送至大门口时,本家堂叔忽然问道:
“羽书,将来读了书想做什么?”
“我想开个代写书信的摊子!”
张学究想了想说道。
这确实让他父亲脸上有些挂不住……
送你来读书,是为了让你体面,让你做那人上人。
摆个破摊子,这算是怎么一回事?
没想到那本家堂叔却是大笑着说道:
“行医人游历四方,只为悬壶济世;读书人分黑辨白,替人排忧解难。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好高骛远!是个好苗子,定能读好书!”
张学究的父亲客气的说了几句谦辞。
也不知道对方是在给自己台阶下,还是当真如此想。
好在日后张学究的书,读的的确不错。
别的小孩光是《对韵》就得念个两月半,他却是只花了三五天的功夫。
什么“三尺剑,六钧弓。去燕对归鸿”就全都记在了脑中。
如此一来,很快就升到了隔壁的屋子,可以提笔写文章了。
正是在这里,他才明白父亲偶尔和母亲拌嘴时,那些“之乎者也”。“子曰诗云”都是哪里来的。
“羽书,做学问定要踏实。眼不观窗外,心不念杂物。何妨一出门,又要何妨一下楼。切记不可贪多求速。”
本家堂叔对张学究苦口婆心的说道。
却是害怕他跟他父亲一样,到最后只成了半个读书人。
人间事,怕什么来什么。
从这句话起,张学究却是已经与这位先生有了隔阂。
没曾想,到了最后,他和他父亲一般模样。
丢了笔,扔了砚台。
也只能算作是半个读书人。
张学究离开塾院的那天,外面下了一场大雪。
那位本家堂叔一手拿戒尺,一手托着刚捡回来的张学究扔掉的砚台,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的追出去了五里地。
毕竟是上了年纪,腿脚没有那么灵便,怎么能追的上跑的跟兔子似的张学究?
本家堂叔气喘吁吁的看着前方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了个黑点这后,就一头栽倒在了雪里。
也不知昏迷了多久,才被家人寻到,救了回去。
张学究担心回家挨骂挨揍。
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去了朋友家,昼伏夜出的躲了三五日。
待他返回时,路过那位本家堂叔的宅邸钱,看到的却是一片缟素……
这位本家堂叔本就身子骨弱,又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
天寒地冻的,在雪上昏迷了好几个时辰,回到家后便一病不起……
连隔日午夜都没能熬过,就走了。
昨天刚刚过万头七,今天是出殡的日子。
张学究呆呆的站在门口,朝里望着。
有些人泣不成声,有些人对他怒目而视。
毕竟他的这位本家堂叔,是附近最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就连那些富户也在街上遇见了他,也会下马驻轿,拱手对其道一句:“先生安好?”。
没曾想,却是在今年冬天,为了追赶个不成器的学生,而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
张学究在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爹娘。
他父亲只是平静的看了他一眼,随即就收回了目光。
站在最靠门口处的,是那位摆摊代写书信的老先生。
老先生凝视着张学究半晌,一言不发。
最终只是重重的叹了口气。
眼里满满的都是恨铁不成钢。
张学究忽然想起了那日在市肆上时,他母亲对他说的话。
此刻的张学究和母亲的心境怕是一模一样。
虽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坏了规矩,就是错了。
于是乎,张学究也不敢走近门去,只得怯生生的站在门口旁的驻马石后面。
低着头,背过身,双手堵着耳朵。
这样就看不到来往人群厌恶的目光,听不见他们咒骂的言语。
下葬之后,宾客散去。
夜深人静之时,张学究趁着悄悄留了进去,一口气跑到了本家堂叔的灵位前,一连磕了九十九个响头。
就在他要磕第一百个时,额头忽然被一只手扶住。
抬眼一看,却是父亲。
张学究的父亲没有言语,而是在他身旁也跪了下来,重重的磕了三个。
起身后,从袖筒里拿出一把扇子递给张学究。
“这是先生的遗物。临走亲吩咐一定要给你。”
他父亲说道。
张学究心头纳闷,不知为何要给自己一把扇子。
若是想他继续读书,难道不该是送写笔墨纸砚之物?
父亲看张学究接过之后就离开了。
张学究摆弄着扇子,也朝着门口走去。
这是一面白扇,。
上面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连续磕了九十九个响头,虽然是在冬天,张学究却也觉得浑身上下燥热难耐。
恰好手中有扇子,便打开扇起风来。
万幸这会让夜深人静,无人看到。
不然大冬天的在外面扇扇子,难免不被人说成是发疯。
头顶本来是云遮了月。
冬日时节,本就阴多晴少。
没想到张学究扇着扇着,天幕上的密布的积云却是也缓缓散开了一个口子。
月光倾斜而下,先是照在了他手中的扇面上。
上上下翻飞的扇子,骤然变得明亮起来,煽动之间,洒下了片片清辉。
张学究被这晃眼的亮光刺了眼睛。
却是突然看到这扇面正反各有一幅图画。
正面是三根羽毛。
两根交错的落在一起,还有一根横飘在上面,久久不能落下。
另一面这是一本摊开的书卷,左边写着“家国”,右边写着“天下”。
这图画唯有借着月光才可以看清,张学究驻足不前,仔细琢磨起来。
按理说,按照本家堂叔
送至大门口时,本家堂叔忽然问道:
“羽书,将来读了书想做什么?”
“我想开个代写书信的摊子!”
张学究想了想说道。
这确实让他父亲脸上有些挂不住……
送你来读书,是为了让你体面,让你做那人上人。
摆个破摊子,这算是怎么一回事?
没想到那本家堂叔却是大笑着说道:
“行医人游历四方,只为悬壶济世;读书人分黑辨白,替人排忧解难。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好高骛远!是个好苗子,定能读好书!”
张学究的父亲客气的说了几句谦辞。
也不知道对方是在给自己台阶下,还是当真如此想。
好在日后张学究的书,读的的确不错。
别的小孩光是《对韵》就得念个两月半,他却是只花了三五天的功夫。
什么“三尺剑,六钧弓。去燕对归鸿”就全都记在了脑中。
如此一来,很快就升到了隔壁的屋子,可以提笔写文章了。
正是在这里,他才明白父亲偶尔和母亲拌嘴时,那些“之乎者也”。“子曰诗云”都是哪里来的。
“羽书,做学问定要踏实。眼不观窗外,心不念杂物。何妨一出门,又要何妨一下楼。切记不可贪多求速。”
本家堂叔对张学究苦口婆心的说道。
却是害怕他跟他父亲一样,到最后只成了半个读书人。
人间事,怕什么来什么。
从这句话起,张学究却是已经与这位先生有了隔阂。
没曾想,到了最后,他和他父亲一般模样。
丢了笔,扔了砚台。
也只能算作是半个读书人。
张学究离开塾院的那天,外面下了一场大雪。
那位本家堂叔一手拿戒尺,一手托着刚捡回来的张学究扔掉的砚台,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的追出去了五里地。
毕竟是上了年纪,腿脚没有那么灵便,怎么能追的上跑的跟兔子似的张学究?
本家堂叔气喘吁吁的看着前方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了个黑点这后,就一头栽倒在了雪里。
也不知昏迷了多久,才被家人寻到,救了回去。
张学究担心回家挨骂挨揍。
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去了朋友家,昼伏夜出的躲了三五日。
待他返回时,路过那位本家堂叔的宅邸钱,看到的却是一片缟素……
这位本家堂叔本就身子骨弱,又是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
天寒地冻的,在雪上昏迷了好几个时辰,回到家后便一病不起……
连隔日午夜都没能熬过,就走了。
昨天刚刚过万头七,今天是出殡的日子。
张学究呆呆的站在门口,朝里望着。
有些人泣不成声,有些人对他怒目而视。
毕竟他的这位本家堂叔,是附近最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就连那些富户也在街上遇见了他,也会下马驻轿,拱手对其道一句:“先生安好?”。
没曾想,却是在今年冬天,为了追赶个不成器的学生,而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
张学究在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爹娘。
他父亲只是平静的看了他一眼,随即就收回了目光。
站在最靠门口处的,是那位摆摊代写书信的老先生。
老先生凝视着张学究半晌,一言不发。
最终只是重重的叹了口气。
眼里满满的都是恨铁不成钢。
张学究忽然想起了那日在市肆上时,他母亲对他说的话。
此刻的张学究和母亲的心境怕是一模一样。
虽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坏了规矩,就是错了。
于是乎,张学究也不敢走近门去,只得怯生生的站在门口旁的驻马石后面。
低着头,背过身,双手堵着耳朵。
这样就看不到来往人群厌恶的目光,听不见他们咒骂的言语。
下葬之后,宾客散去。
夜深人静之时,张学究趁着悄悄留了进去,一口气跑到了本家堂叔的灵位前,一连磕了九十九个响头。
就在他要磕第一百个时,额头忽然被一只手扶住。
抬眼一看,却是父亲。
张学究的父亲没有言语,而是在他身旁也跪了下来,重重的磕了三个。
起身后,从袖筒里拿出一把扇子递给张学究。
“这是先生的遗物。临走亲吩咐一定要给你。”
他父亲说道。
张学究心头纳闷,不知为何要给自己一把扇子。
若是想他继续读书,难道不该是送写笔墨纸砚之物?
父亲看张学究接过之后就离开了。
张学究摆弄着扇子,也朝着门口走去。
这是一面白扇,。
上面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
连续磕了九十九个响头,虽然是在冬天,张学究却也觉得浑身上下燥热难耐。
恰好手中有扇子,便打开扇起风来。
万幸这会让夜深人静,无人看到。
不然大冬天的在外面扇扇子,难免不被人说成是发疯。
头顶本来是云遮了月。
冬日时节,本就阴多晴少。
没想到张学究扇着扇着,天幕上的密布的积云却是也缓缓散开了一个口子。
月光倾斜而下,先是照在了他手中的扇面上。
上上下翻飞的扇子,骤然变得明亮起来,煽动之间,洒下了片片清辉。
张学究被这晃眼的亮光刺了眼睛。
却是突然看到这扇面正反各有一幅图画。
正面是三根羽毛。
两根交错的落在一起,还有一根横飘在上面,久久不能落下。
另一面这是一本摊开的书卷,左边写着“家国”,右边写着“天下”。
这图画唯有借着月光才可以看清,张学究驻足不前,仔细琢磨起来。
按理说,按照本家堂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