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支援大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看到郍句紧张的样子,赵平感到一丝好笑。  

他淡淡地说道:“岳父,大理城已经有五百年历史,可以说固若金汤。”  

“平儿,听说大宋的东京也是固若金汤,结果还是被金国攻下。”郍句显然没有被赵平说服,摇摇头,说出自己的理由。  

赵平忍不住哈哈大笑,昂首说道:“大理城与东京地势不一样。东京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据。大理城东濒洱水(今洱海),西倚点苍山,北、南有龙首、龙尾两关为屏障。可以说完全占据了地利之优势。”  

“确实有理。平儿,大理城有多少兵马?”郍句受到赵平情绪感染,松了口气,随后又提心吊胆起来。  

赵平嘴角勾勒一抹微笑:“岳父,号称有十万兵马,实际上接近五万兵马。”  

“粮草有多少?”郍句还是有些不放心,如果没有粮草,再坚固的城池,也非常容易被攻破。  

赵平脸上浮起轻松笑容:“岳父,这个你放心,大理国准备良久,听说能够坚持一年不成问题。”  

“粮草没有问题,兵马看来有些偏少。”郍句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大大地松了口气。  

其实赵平对大理国兵马没有说实话,大理城实际兵马只有三万多。  

为了安郍句的心,他多报了一万。  

大理城极其坚固,城墙高达至少五丈,如果胡人硬攻,一年半载也未必能够攻下。  

但是大理城还是有一个漏洞,就是苍山。  

茶山极其险要,与华山有些类似。  

由于地势险要,大理国根本就没有安排一兵一卒防守。  

不过只要胡人占领苍山,大理城的不败金身就被破除了。  

好在赵平乃是后世之人,知道这个漏洞。  

他早已安排细作在这里防守,算是把这个漏洞填上了。  

那暖恭恭敬敬一礼,高兴地说道:“殿下,现在各个鬼主答应出兵,加起来一共五万。”  

“驸马,太感谢你,如果不是你,孤以为以为能够出兵一万已经不错了。”郍句热泪盈眶,上前拍了拍赵平的肩膀。  

可以想像,如果各个鬼主出兵一万,这么一点兵力,对于十多万胡人的兵马,根本就无济于事,反而起着车薪杯水效果。  

“这是应该的。”赵平嘴角勾勒一抹微笑:“岳父,帮助大理国,也是帮助自杞国,更易帮助大宋。”  

“可惜,除了驸马之外,大宋朝廷没有你这种想法。”郍句突然兴趣索然,无力坐在椅子上面。  

赵平脸上浮起淡淡笑容:“岳父,大宋在北面抵挡了胡人大部分兵马,这个已经足够了。”  

“吸引了大部分兵马,应该是驸马吧。”郍句摇摇头,脸上浮起淡淡笑容。  

赵平严肃地说道:“岳父,小婿带来的兵马,个个都是宋人。”  

“从这个角度而言,也算是大宋间接出兵。”郍句摇摇头,一脸苦笑。  

大宋其实没有出兵,与孟珙的“藩篱三层”战略相关。  

在孟珙的的是藩篱三层理论里面,一共设立三层防线。  

第一层设在川东的涪州、万州,第二层设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层则设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广西的桂州一带。  

“藩篱三层”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尤其是当时不被重视的第三道防线。  

孟珙早已在十几年前,已经有了预言。  

胡人在四川受到挫折之后,必须会从大理国、自杞国迂回进攻湖南。  

朝廷听了大惊,立即安排人手防守。  

但是孟珙又反对朝廷随意向广西边境派兵的做法,认为那里遍布少数民族部落。  

朝廷要做就是,只需要择人分布数地,“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即可。  

就算胡人入侵,如果得不到当地土著的支持,必然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  

而大宋一味增兵,不但空费粮饷,甚至可能会激化同当地人的矛盾。  

当然这些话赵平不能说出来,只能埋在心里。  

赵平如果不是闻名天下小圣人,又与胡人打了一个平手,如果他要经过自杞国,必然也要受到当地部落的阻挡。  

那暖犹豫几下,最后还是拱手一礼说道:“驸马,这些鬼主即使答应出兵,可能出兵很慢,或者找理由拖拖拉拉,如何是好?”  

“就是,这些鬼主是不见兔子不撒鹰。”那暖也点点头,对这些鬼主最熟悉不过。  

仅仅是大义,他们可能有这个想法,但是要让这些鬼主付之于行动,必须还有其它法子。  

赵平微微一笑,对着种华摆摆手。  

种华从一个麻布口袋,拿出一个物事出来。  

郍言眼珠子差点从眼眶掉出,盯着这个阳光之下闪闪发光的物事问道:“驸马,这是什么物事?”  

赵平指着这个有些如后世马甲的物事,嘴角勾勒一抹微笑说道:“这是微型仙家板甲,可以保护全身要害地方。”  

“微型仙家板甲?”那暖口水差点流了出来。  

他已经有了一套仙家板甲,对于身体确实是全方位保护。  

但是这个仙家板甲也有一些缺点,就是不透气。  

现在是冬天,气温不高,倒也没有什么。  

如果是夏天,穿起这个仙家板甲,时间长久,必须仿佛蒸笼一样。  

如果有了这个微型仙家板甲,就能够护住全身要害。  

两个仙家板甲,完全可以互补。  

战时穿上全套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