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七十九、杨氏策略(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记了眼前这些美食。  

因为原来默默无闻的偏房中的偏房杨昌,竟然与世子杨大声坐在一起。  

如果不是他现在与杨大声住在一起,几乎已经忘记他的存在。  

两个人年龄才是四十左右,正在兴趣盎然有说有笑交谈着。  

坐在族长位置杨文咳嗽一声,打量人人一眼,然后宣布会议开始。  

他指着各房面前的《大宋中华报》说道:“今天召集各房来商议,主要有三件大事。其一,胡人进攻我大宋惨遭失败,进攻大理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其二,胡人这次在嘉定大败,是因为我大宋使用了一种叫做轰天雷的火器,这个轰天雷乃是赵家庄所制作。其三,我播州杨氏,已经在护川军及赵家庄站稳脚跟,现在在护川军当军师就是我杨氏杨云。各房也看到了,这位坐在犬子旁边就是杨云的父亲荣之(杨昌字)。荣之,汝站起来,与各房见见面。”  

杨昌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先向族长杨文躬身行礼,然后向四周唱了一个肥诺。  

各房纷纷起来还礼,一起向他说了祝贺的话,有的甚至来到杨昌身边,拱手要求他多多关照。  

杨文点点头,说道:“介于我杨氏已经在护川军及赵家庄在一席之地,因此我提议荣之在本族当参议,在播州任幕僚。”  

杨昌宠辱不惊向站起来各房又是一礼,各房此时一起还礼,纷纷表示同意。  

不禁心里暗叹杨昌走了狗屎运,随便派出儿子出去云游,没有料到竟然成为在嘉定一战成名的护川军的军师他们个个哀叹为何不派出儿子到昌州出去云游呢,说不定运气更好呢?  

杨文现在极为看重杨莹,随后就让杨昌仔细介绍赵家庄保安团及护川军的情况。  

当各房听说赵平不足十一岁,短短半年时间就让赵家庄几乎从无到有。  

更重要的他还是文武双全,制器天下无双。  

众人听了,不禁倒吸一口冷气,纷纷大喊妖孽,纷纷要求杨氏与赵平结亲。  

然而,杨昌却给各房泼了一盆冷水,说成都已经纷纷传言,余玠要把孙女许配给赵平。  

杨文不禁大怒,突然站起一拍案桌,口里怒骂:“老匹夫欺人太甚。”  

其实杨文年齿也不小,甚至比余玠还大。  

但是他心里就是不平衡,老匹夫冲口而出。  

有人突然,余玠与杨文都是安抚使,为何不能与余玠争一争?  

可是另外一想,只不过余玠这个安抚使管辖范围包括播州在内的整个四川,而杨文这个安抚使只能管理播州这一亩三分地。  

这就如现在省公安局可以管辖下面的出入境管理局一样,虽然不能直接撤职,但是官大一级压死人。  

望着台阶下面众人热切的目光,杨文叹息一声,又从站立在座位上重重地落下,沉重说道:“吾家堂堂杨氏的女儿,岂能给别人作小,便宜那个老匹夫了。”  

“禀告族长,小圣人的赵家庄已经有了一个属国,叫做什么以色列王国。”杨昌此时拱手一礼,把最新情况禀报。  

杨文想了想,半天也没有想到有这个小国。  

他摇摇头:“老夫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小国。”  

“这是竹忽人建立的小国,本土在极西的西域,族长当然不知道。”杨昌不得不提醒。  

杨昌沉思一会儿,还是摇摇头:“如此一个小国,微不足道也。”  

他的意思大宋有许多属国,包括大理、安南等这些不少的国家。  

以色列王国这种根本不值得一提,毕竟他从来没有听说过。  

“族长,吐蕃知道不?”既然名不足道的小国不值一提,杨昌干脆放出大招,继续提醒。  

杨文心里一惊,放下茶杯,正色说道:“吐蕃,这个国家怎么不知,曾经打进前朝的都城长安,不过现在吐蕃已经不是以前的吐蕃。”  

“族长,小圣人给吐蕃监国。”杨昌此话没有其他人听到,因为他是附耳给杨文说的。  

听到此话,杨文表情再也无法淡定。  

杨文手里的茶杯差点掉下,还好他出手迅速,没有当众出丑。  

监国与属国是两个概念,而且又是吐蕃。  

吐蕃再四分五裂,它的疆域与大宋差不多。  

由此看来,赵平虽然年齿很小,但是潜力无限,是一个潜力股。  

可是余玠已经放风,要把他的孙女许配给小圣人。  

他们杨家如果送女儿出去,则可能是小妾。  

毕竟杨家乃是经营几百年世家,他们杨家丢不起这个脸。  

可是如果结好小圣人,得到好处无法想像。  

杨文一时犹豫不定,沉入沉思之中。  

他着端起茶杯,打开茶盖,轻轻地喝茶,然后有些沉重把茶杯放在案几上面。  

他此话并没有打消一些人愿意把女儿送出去做偏房的念头,毕竟像杨昌这种依靠杨云出人头地的太少太少。  

“杨参议,这个叫做轰天雷的火器价格是多少?”一个叫做杨磊参议出来,拱手一礼问道。  

杨昌一边还礼,一边回答:“一个十五贯。”  

“这也太昂贵吧。”杨磊摇摇头,突然提出一个建议:“族长,不如在龙岩山山顶建立一个海龙屯,可以一劳永逸,永保杨氏安宁。”  

杨氏针对胡人进攻有多套方案,其中一个就是在百丈龙岩山山顶,建立一个如合川钓鱼城的防御工事。  

这个龙岩山山顶中播州大约六十里路,地形极为险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