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八、生死对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双方距离越,面容也越来越清晰。  

不但可以看见对方手里的明亮的兵器,而且还可以看见双方的面容。  

益西是五千夫长,他亲自率领这四千骑兵,气势汹汹向着保安团杀来。  

益西拿着一把长柄大刀,大吼一声,跑在最前面。  

他身边有五百亲兵,不敢怠慢,紧紧跟在他身边。  

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几只冬眠的蛇突然被惊醒,刚刚跑出来就被战马踩死。  

战马咴咴鸣叫,腾腾的白气充斥空中,竟然让部分雪花溶化。  

双方骑兵大声狂喊,更加显得双方气势磅礴。  

仔细一听,双方喊声明显不同,一方是清君侧,一方是平叛。  

虽然一方理直气壮,但是另外一方人更多,大有压倒对方的气势。  

但是叫喊仅仅是壮胆,真正结果还是手里的兵器见真章。  

双方距离越来越近,三百步,两百五十步,两百步。  

益西不禁大喜,这个功劳他拿定了。  

他这一方拿着刀剑长矛,对方也是刀剑长矛,双方都是吐蕃骑兵,双方都是相同风格。  

在对彼此熟悉的基础上,拼的就是双方意志。  

意志倒是其次,数量才是决定性力量。  

而对方不过千多骑兵,而他这一方足足有四千兵马,几乎是对方的三倍。  

这一支兵马,他吃定了,这个功劳,他得定了。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哈哈大笑。  

双方现在马上就要决战,因为双方只有一百五十步。  

此时,前面的两排的吐蕃骑兵突然向着两边分开。  

益西更加哈哈大笑,对方竟然害怕,竟然想从两边逃跑。  

他手里长柄大刀一指,大声吼道:“拿下他们,一个不许逃跑。”  

“拿下他们,一个不许逃跑。”他的手下跟着大喊,果然气势吓人。  

如果稍为胆小的,听到战马跑动声音、听到对方疯狂喊声,早已心惊胆战,未战先降。  

他率先大喊,就是要的这种结果。  

刷刷,刷刷,刷刷,上千只箭矢突然从中间射出。  

益西反应极快,手里的长柄大刀疯狂挥舞,击落了射来的箭矢。  

但是跟着他跑的五百亲兵有的反应及时,有的反应不及。  

反应及时的手里的长矛把箭矢扫荡在地,反应不及时纷纷中箭。  

反应及时只是伍长以上的军官,反应不及时的都是普通士卒。  

还好,虽然手里反应不及时,有的急忙把头部低下,迅速缩在马脖子后面。  

那么反应既没有挥舞长矛,也没有及时缩在马脖的叛军,纷纷中箭。  

这箭矢与平地完全不一样,双方战马奔跑起来,增加了箭矢的冲力。  

五百亲兵,当然就有一半左右的骑兵中箭。  

中箭也分轻重缓急,大约一半是轻伤,一半是重伤。  

重伤者有的勉强还能够骑马,有的甚至直接从马背拿下。  

仅仅是第一波,益西的五百亲兵,就有三成失去战力。  

“怎么里面还有弓骑?”益西一时不明白。  

但是眼前已经让他来不及多想,关键是还得应该眼前这个战局。  

刷刷,刷刷,刷刷,又是箭矢飞来。这让他更加吃惊,以前他们也与胡人弓骑交手过,胡人弓骑根本就没有这么快。  

胡人弓骑至少要有一百息才能射出第二箭,而眼前这些弓骑竟然不到十息就能够射出第二箭。  

他一边挥舞大刀,一边观察对方。  

只见对方确实有弓骑,但是也只有一百多。  

其余手里拿着一种微型床弩(臂张弩),通过双手不停向着他们发射。  

他们之所以这么快,显然是这种微型床弩的缘故。  

益西一边观察,一边暗自心惊,还好对方人数不多。  

不但人数不多,而且还有五百吐蕃骑兵不会马上射箭,这是对方软肋。  

他一边挥舞大刀,一边大喊:“散开,散开,绕过弓骑,对着王宫卫士进攻。”  

他的亲兵听到了,挥舞旗帜,指挥千夫长们分开包围。  

轰隆隆,轰隆隆,轰隆隆,叛军看到旗帜挥舞,立即分兵。  

王宫卫士非常好分辨,与他们一样,都是手里长矛刀剑,都是柳叶甲。  

虽然王宫卫士装备相同,但是衣料颜色不同,他们衣着红色,叛军都是黑色。  

他们虽然拿弓骑不敢硬拼,但是对付王宫卫士就根本不存在问题。  

格桑也在打量战场,一看叛军虽然气势汹汹,但是被保安团的弓骑当头一棒,嚣张气焰顿时被打了下去。  

他冒着风险一赌,竟然赌对了。  

没有料到,对方反应极快,不敢与保安团硬拼,专门向着王宫卫士冲来。  

看到益西分兵,他哪里不知对方用意。  

他想与对方硬拼,可是兵力只有五百,而对方虽然伤亡了半成,依然还有三千多骑兵。  

想到这里,他不禁脸色苍白,有些后悔出来参战。  

徐特一看对方分兵,哪里不知对方用意。  

如果没有王宫卫士,他可以与对方硬拼。  

可是现在王宫卫士已经成为累赘,保安团不得不保护他们。  

他大喊一声,“格桑,向南。”  

身边的旗兵点点头,挥舞一面旗帜。  

“那好,你们要小心。”格桑带着王宫骑兵,向南而去。  

他的亲兵一边打出小心,一边跟着格桑奔跑。  

叛军进攻的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