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落幕(二)(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便使得他身上蒙上了一种守护神般的色彩…  

尤其是近两年来,辽东强盛一日胜过一日;辽东军日益壮大,威震天下,周边的外族已是闻风丧胆,再不敢踏进辽东境内一步…因此,此时民间便有传言说他是天上的神君下凡,特此前来拯救天下苍生…  

这个时代的百姓本来便极为质朴,再联系起他的种种仁德之举,自然对此深信不疑…  

“主公一番话,真是道尽天下兴亡的本质呐。”  

听罢他的一番话,裴仁轻叹了一口气,躬身朝他长揖了一礼。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雷云便开始着手重新整编三军。  

眼下辽东共有兵马十余万,除虎翼军与裴家子弟兵之外,另有四支虎师、六支鹰师、十六支豹师与八支水师…  

自征战之始,辽东军先后收降公孙瓒兵马合计五万余,而后又从各郡收编了降军八万余,前后相加差不多已有十三四万众!  

奖励了一番此番征战的将士之后,他即雷厉风行的对辽东三军进行了一番整编…  

此番征战,他从公孙瓒那里收缴战马共计三万余匹,故而他便将十六支豹师中的八支改编为骑兵,正式划归鹰师辖下;而后,他又对新改编的八支鹰师的统兵将领重新进行了任命…  

改编罢鹰师之后,他又对豹师做了一番调整。  

他先是从十余万降兵挑选出了精壮六万余,而后将之新编成二十支豹师,命之暂且分守各地,由辽东军各师分出人手协助训练,余下的降兵则是大部分发往各郡县官衙予以任用…  

随后,他又对剩余的八支豹师的统将领进行了改编与任命。其中豹师第十五师与十六师为新进所编,其统兵将领分别由原副将鲜于辅、鲜于银担任,分别改编为第七、第八师,原统兵将领阎柔与刘和则分别改任鹰师第三师统兵将军与鹰师第五师统兵将军。  

此外,新编起来的二十支豹师的统兵将领、副将他也一一予以了任命…  

经过一番扩充与整编之后,辽东军的数目一下子便达到十六七万众;再加上幽州各地的驻军,辽东军的总数已经超过了二十万,实力大增!  

就在他刚刚整编罢辽东三军,准备在府中稍歇几日之时,裴仁与贾诩的突然到来又使得他这一打算立时落空…  

他知二人到来必有要事,只得有些无奈地命人将二人召到了后园之中。  

“主公…今日前晌,有几个乌桓部落前来归降于我。属下与军师召见过其首领之后,将之暂行安置在城中的驿馆之中…主公啊,此事不宜耽搁,如何处置还请主公示下…”  

三人会面之后,裴仁先是略略施礼,而后便简单明了地向他言明了来意。  

乌桓部落来降?  

听罢裴仁之言,雷云多少感到有些意外。  

“呵呵…蓟城一战,主公之名威震天下,如日中天,幽州各郡更是望风而降,几个小小的乌桓部落又岂能不惧?他们必是怕主公乘胜出兵征讨,因此方率众来降…”裴仁见状微微拂了拂衣袖,笑著言道。  

“嗯…伯父之言有理。”雷云听罢淡淡的笑了笑,“伯父可知这几个部落的详情如何?”  

乌桓部众此时来降,那么便十有八九是诚心归附。既然如此,他也不能怠慢,必须将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才会不失人心。  

闻得他出言相询,裴仁当即微微揖手,道:“主公,来降之部族乃是居于辽西郡与右北平郡中的几个部落;其中最大的一支不下十万部众,拥兵三四万众,首领叫作丘力居…”  

“丘力居?呵呵…没想到竟是此人。”雷云闻言不由地笑了起来。  

丘力居此人他自然识得,不但识得,而且他与此人还曾有过一面之缘。  

此人是盘踞在辽西境内的西乌桓首领,也是幽州境内最强大的一支外族势力。十多年前,此人曾拉拢中山太守张纯叛汉,并多番寇掠青、徐、幽、冀四州,杀掠官吏与百姓,无恶不作…  

一直到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二月,朝廷派遣汉室宗亲刘虞接任幽州牧,丘力居这才在刘虞的招谕下与鲜卑、扶余等一些游牧民族归顺了刘虞…  

当初辽东军兵进右北平郡之时,此人与幽州境内的一些游牧民族势力曾相助于公孙瓒。后白狼一战公孙瓒一败涂地,此人与其他游牧民族首领摄于辽东军之威,便在他的劝说下归顺了辽东。  

“主公…丘力居等人此行共带来两千余部属。与我辽东军相遇之后,此人便令随从部属将随身所携之兵刃全部丢弃,徒手来到了蓟城,如此倒也足见其却有诚心归降之意…”  

就在雷云负手沉思之时,裴仁的声音再次在耳畔响了起来。  

“哦?竟有此事?”雷云闻言淡淡一笑,“那这个丘力居还真是个聪明人呐…”  

先前丘力居等人虽然已向他表示臣服,但实际上这些人未必没有坐山观虎斗的念头…  

一旦他征战不利或与公孙瓒两败俱伤,幽州必然陷入一片混乱,届时他们便可以趁乱取利,蚕食幽州疆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作为一个后来之人,他最能体会这句话的含意。  

他不是刘虞,可不会因为这些外族暂时做出降服之态便就此罢手。  

对于这些游离在文明边缘的外族,恩服自然是必要的,但必须要立足于威服方可。  

至于如何收拾这些盘踞在境内的外族,他心中也一早便在酝酿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