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常山赵子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自从奉雷云之命迎战刘备之后,晏明整个人均变得斗志高昂!  

刘、关、张的声名海内人尽皆知,他自然也早有耳闻;尤其是关、张二人,更是堪称当世之勇将,对此他早就心痒难耐,盼著与之在武艺上一较高低…  

此番奉命出兵,真可说得上是天遂人愿;故此,在行军的途中,他整个人一直都处在一个轻微的兴奋状态,心中尽是无穷的战意!  

而事实上,此行确实也未令他失望。  

离开蓟城不过几十里,他便接到探马回报,得知了张飞率军前来的消息,这令他心中顿时大悦,而后立即率军迎面扑了上去…  

说起来,当年他与张飞也曾有过数面之缘。虎牢关下,那场三英战吕布的情形他也是亲眼目睹,因此对于此人的本领他可是有著切身体会。  

也正是因为深知此人之悍勇,他心头争强斗胜的念头才更加强烈!  

迄今为止,在武艺上除了那位天人一般的嫂嫂与雷云这位义兄之外,他还从未碰到过一个令他真正钦佩的对手,如张飞这般武艺一流的人可不是轻易能碰上的…  

至于那吕布,此人武艺虽高,又被世人称为天下第一勇将,但他却从心底鄙夷此人的为人。  

当他率领三千余战骑疾行了上百里之后,张飞也恰恰引军迎面而至。二人一碰面未曾多言,立时便纵马激斗起来!  

张飞悍勇,晏明身手亦丝毫不逊半分;二人酣战起来可谓招招凌厉凶狠,每每皆攻对方要害,一口气狠斗了二百余回合也未曾分出胜负…  

不过,晏明此番是有命在身,自然不会如张飞这便毫无顾忌的久斗下去…  

一番激战之后,他便依令主动率军退走。  

另一边,斗意正浓的张飞自然不肯就此罢休,也立即引军追击,但却被晏明事先布置的弓弩阵击退,白白的搭进了数百名士兵的性命…  

此后一连两日,晏明、杨先二人一直在千方百计地阻挠刘备前行;辽东军或袭扰,或交战,或退守…战法层出不穷,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来去匆匆,行动如风,竟使得刘备的数千兵马几乎未能行进一步…  

不过,刘备毕竟是刘备。  

当他识破辽东军的意图之后,便当即命人赶制了数百个草人,而后将之布于营中以掩人耳目…  

接下来,他又命全军偃旗息鼓,趁夜取小路直奔蓟城而去…  

然而,当他与关、张二人星夜赶到城西之时已是拂晓时分,此时雷云已再次令东、北、南三门的辽东军对蓟城发起猛烈攻击!  

正如公孙瓒麾下的谋士所料的那般,他围三缺一的目的正是欲迫使公孙瓒弃守蓟城。  

求生是人的本能,他之所以撤去西门的兵马便是给予城中的士兵一线生存的希望。这些士兵一旦有了活命的机会,便不会再与辽东军以死相搏,如此也就在无形之中削弱了公孙瓒军的士气…  

与此同时,他还进一步加强了各门的攻势,以彻底摧毁城中官员、士兵坚守的信念!  

蓟城。  

城门之上,望著城上的士兵在辽东军的强大的攻势下接二连三的倒下,公孙瓒的心头可谓是怒意滔天!  

开战尚不足半个时辰,但他手下的士兵却已是死伤惨重…  

很显然,此番攻城辽东军是动了真格,连一些一直藏而未露的战场利器也拿了出来…  

面对一些闻所未闻却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他手下的兵马可谓是处处受制,被打压得几乎毫无反击之力…  

此时,他是多么想亲率一支人马出城与辽东军决一死战,但是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这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交战至今,他已经完全领略到辽东军的厉害。尽管他不愿承认,但他心中也十分清楚,倘若正面交战,他麾下的兵马断断不是辽东军的对手。  

他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雷云接掌辽东军也不过数载,这短短的几年他是如何将所部兵马调教成一支支虎狼之师的?  

倘若他手下的兵马也如城下的辽东军一般,那么打败冀州的袁绍甚至扫平整个北方又有何难?  

羡慕,嫉妒,愤恨,无奈…  

正如他那复杂的性格一般,公孙瓒此时的心绪亦是纷乱复杂。  

就在城前战事轰轰烈烈之时,一名银甲白袍的年轻将领突然出现在了城头之上…  

此人看上去年齿不过二十七八,身长八尺有余;身披银色鳞甲,手中擎著一柄长剑;与寻常莽夫不同的是,此人生就一副俊秀的相貌,显得英气勃勃,气度非凡!  

虽然此时城上战事危急,但这名年轻将领面庞上却不见一丝慌乱之色,如同闲庭信步一般在城头上不紧不慢地走著,一双星眸仿佛湖水一般深邃澄澈…  

年轻将领来到公孙瓒跟前之后,先是将手中的长剑送入鞘中,而后微微揖手道:“主公…此处太过凶险,主公还是回府暂避罢。只要末将一息尚存,便不会让辽东军踏上城头一步…”  

年轻将领的一番话十分平静,听不出任何慷慨激昂,但却隐隐透漏出一股难言的气势,与其文秀的外表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  

若雷云在此,必然能一口呼中其名,因为此人正是他寻觅已久的旷世良将赵云赵子龙!  

事实上,当初雷云回到辽东后不久,神机卫便查寻到赵云的下落,然而那时赵云却已是投入公孙瓒的麾下…  

依照赵云那忠义无双的品性,此时再想将其收入帐下已是万难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