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逆流而上(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口。天下有识之士都在思索中国的前途问题,其中最有想法的两个人便是袁绍与曹操。  

袁绍的想法很简单,那便是走东汉的老路,恢复东汉时的秩序,而且是不再有外戚和宦官的这两股政治力量,奉行一套儒家士族路线;因此,当时那些士家大族们都纷纷支持袁绍,这也是后来袁绍能够成为关东联军盟主的主要原因。  

所以,当历史进入军阀时代之时,门阀便寄希望于袁绍,这便有了后来袁、曹之间的官渡之战。  

事实上,官渡之战曹操胜得非常之险。战争之间的种种事态对于曹操而言都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刘备叛逃,董承谋划政变,孙策准备偷袭许昌等等…就连周围的郡县也纷纷背反曹操,投了袁绍。但是,官渡之战的结果是曹操获胜,袁绍大败,因此士族阶级的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与袁绍相比,曹操想要建立的是一个法家寒族为统治阶级的政权;他这一路线也在中国北方得到了推行,一个法家寒族政权由此建立起来。但遗憾的是,曹操最后还是没能实现他的理想。  

原因很简单,乱世之中崛起的英雄豪杰并非只有曹操一人…南方对抗北方!  

他过不了长江!  

当时长江流域的三个州——扬州、荆州与益州,其州牧皆是宗室;再加上后来孙权与刘备又趁机崛起,三方谁也消灭不了谁…  

三国由此而鼎足而立!  

这种局面直到曹操去世之后仍然在持续著…  

其实,整个三国时期本质上就是士族阶级试图成为统治阶级而又被另一些力量所阻挡的时代。而魏、蜀、吴三国都是由非士族阶级出身之人所建立的,因此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这股潮流的力量,所以三个政权的建立过程皆是逆流而上。  

按照原来的历史,三国最终还是归了晋朝,而晋朝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  

雷云欲成大业,自然深明其中之厉害;不过,曹操、刘备、孙权未完成的事情,并不代表他也不能成功…  

前有车,后有辙。曹、刘、孙成功建国便足以证明士族阶级并不是不能战胜的。只不过在面对士族阶级挑战之时,蜀汉选择了对抗,所以他才最先灭亡;曹魏放弃了曹操当年的路线,所以曹魏也随之灭亡;孙吴选择了向士族阶级妥协,将自身的利益同江东士族阶级融为一体,但当天下的大部分都归了中原士族阶级之时,它自然也要灭亡…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谋。为了辽东的将来,看来我也只能采取一些不喜欢的手段了…”  

良久之后,雷云终于下定了决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