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鲸吞灵气力(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耗量这么大,其实,也跟奴十三的饕餮邪体的体质有关联。虽然饕餮邪体可无需炼化,就能吞噬诸多力量为己用,但由于饕餮邪体对于修为进阶之时,体内力量的质量要求非常高。  

因此,自然而然的就要消耗掉其他普通修炼者数倍,数十倍甚至是数百倍的灵玉了。  

八千颗灵玉,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能顺利的全部炼化的话,应该足够进阶到纳灵境界第十层左右了。  

但对于奴十三来说,这些灵玉,连进阶到纳灵境界第五层的需求量都达不到。  

他还需要赚取更多的灵玉才行。  

当然了,这是后话了。  

目前,奴十三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吸纳掉这剩余的六千颗灵玉,看看究竟可以使得自己的修为之力,进阶到何种地步。  

就这样,又度过了大约一天一夜的光景。  

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灵玉爆裂之声,六千颗灵玉也终于被奴十三给鲸吞而下了。  

比预想中的结果要稍微好一点儿,六千颗灵玉的数量,让他丹田之中的灵气气旋的第五道气旋,开始出现白色的痕迹!  

恰在此时,盘膝之中的奴十三睁开了眼睛。  

他打算终止吐纳了。  

虽然还剩下一千颗灵玉,但奴十三还是决定不用它了。  

跟百灵住在一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灵玉来维持。  

如果一下子都用掉了,万一需要灵玉来应急的话,岂不是没辙了?  

况且,以奴十三这样的消耗灵玉的怪胎,那一千颗灵玉,恐怕都不够塞牙缝的了…  

进阶到纳灵境界第五层的初期阶段后,他吞噬灵玉的速度,变得更快了!  

吸纳掉六千颗灵玉所用的时间,已经压缩到之前吸纳掉两千颗灵玉所消耗掉的灵玉时间的一半左右。  

假如收不住手,控制不住自己吸纳灵玉的欲望,恐怕吗剩余的一千颗灵玉转瞬间就没有了。  

所以,奴十三立即停止了吐纳灵气。  

他此时先是在圆柱形光幕里,操控那些飘浮字符靠近自己,将万兽图功法中属于“狮势”和“狼血”战斗技法的心法以及修炼方法仔细观阅推敲。  

之后奴十三睁开双眼,挥散开身前飘浮的字符,然后从圆柱形光幕平台的地面上站起来,然后向着光幕之外,一步踏了出去。  

既然灵玉已经用尽了,他就打算开始研习,在纳灵境界里可以修行的剩余的两个战技,“狮势”和“狼血”,  

“狮势”的修行分三阶。  

狮势第一阶,名为“兽威降临”。修成后可以在周身形成威慑罡风,弱者遇此风五脏六腑受损,强者遇之会心悸。  

狮势第二阶,名为“威震百兽”。修成后,所释放的威慑罡风被加强,凭此罡风妖鬼不侵,百邪退避。  

狮势第三阶,名为““狮啸山林”。修成后,能发狮吼。其声波可碎金断石,听闻者肝胆俱裂。  

而“狼血”,是一种爆发型战斗技法。可激发修炼者潜能,最高可提升修炼者本体修为的三倍战力。  

“狼血”第一阶,“红眼”。施展后战力和爆发力增强一倍。  

“狼血”第二阶,“怒血”。施展后燃烧气血为战斗力,战力爆发两倍。  

“狼血”第三阶“狰狞”。施展后,修炼者短暂失去理智,获得三倍或者更多的爆发战力,可以与超越自身修为阶位一个小境界的敌人进行战斗而不落下风。  

狼血战技施展后,会在十二个时辰内失去所有力量,所以它只能当做一种搏命手段来使用。施展此战技后,必定要击杀敌人,否则死的将会是自己。  

奴十三在仔细的观看完了这两种战斗技法的修炼心法之后,顿时对“狮势”起了兴致。  

因为他在狮势的修炼心法里,看到了一种名为灵元力的东西。  

根据心法描述,灵元力是一种灵魂力量,呈现紫色,一般情况下,修仙界能够修炼出灵元力的修炼者非常稀少。  

但作为以灵魂开窍修行的灵兽,妖兽的身上,这种灵元力却非常常见。  

这是因为野兽修行,首先是得具备先天灵魂力量,进而开启灵智修行,  

所以,灵元力才是野兽修行的根本。  

但人类修炼,是以灵智为基础,研习各种功法诀窍,开启肉身灵窍进行修行,所以大部分只能修行灵力,却很难在后天基础上修行出灵元力。  

只有到达修为更高阶的炼神境界,拥有了元神,才能领悟灵魂力量的威能。  

但是龙氏一族的万兽图功法,若是想要修练至大成境界,必须肉身之力与灵魂之力同时进行修炼。  

纳灵境界的象力战技和豹隐战技,就是为了肉身力量的形成,所存在的。  

而狮势,却是为了日后修炼灵魂力量打基础而存在的一种独特战技。  

以后的辟力境界,还将会接触到以灵魂力量为基础才能施展城功的“蝠灵”战技。  

当修炼者修为进阶至凝丹境界之时,便可以开始修行万寿图中最为精华的神通之术。  

那就是兽侍或者兽傀的培养和修炼。  

兽侍与兽傀是龙氏一族利用万寿图功法从自我魂魄力量中凝练出来的一股独立的意念。  

这股魂魄意念可以由修炼者本身的心智来塑造形象,并于体外形成实体出现。  

这种神奇的功法,则是对灵魂力量的最好高运用!  

所以,“狮势”战技的修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日后万兽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