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要自己指挥,反而有可能帮倒忙。  

这时北阴见血神子接了牌子,就笑说,  

“前辈,承情倒好说,您老也知道,这马上我们三个殿主就要回宫述职评比了,到时候在宫主当面,您西昆仑血神教可得站在我北阴殿这边。”  

血神子闻言,听这人携恩求报,不怒反喜,哈哈大笑道,“一定,一定!”  

攻山第五天,北线。  

“心瞻,你回大营去好好歇歇吧!”  

冯济虎看着刚从前面回来就坐地画符的程心瞻,心疼不已,便劝说道。  

程心瞻摇摇头。  

事实上,自上山那天起,程心瞻就从来没下过山。  

就连应静松和霍静言都数次让人传话过来,问究竟怎么回事。  

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理由,程心瞻他领悟的是吐纳法中最难练成的观想法,又有内景神驻身,时时刻刻都在食气,法力的恢复速度是他人无法想象的,即便是在长久的使用法剑、咒术或者符阵后,法力见底,这时再以体剑术杀敌,待气力尽了,法力也就又恢复回来了。  

甚至实在不小心,眼见白骨飞剑袭来,要是躲闪不及,施展一个曌字光明咒,遮掩众人视线,再刹那间以竹身换肉身,挨过一剑,再以障眼法遮挡道袍划口,那在别人看来,那就是身化玄光的秘法,躲过了飞剑。  

加上他又小心,从没受过大伤,实在不需要回大营休整。  

仅仅是坚持了这四天,他就觉得自己把四年之所学都融会贯通了。  

而就前两天,因他堪称勇猛的表现,北线东坡上还有人称他为“小钟馗”。  

等到第三天,因看不惯身侧道友们来来回回到大营里补充符箓,他便在恢复法力的时候为大家画符,随地寻一个背风的石头,席地就开始画符,战线上嘈杂的声响与混乱的法力余韵,似乎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众人视做可遇不可求的“真定”之境,于他而言,就如呼吸一样平常。  

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的人。  

即便是三清山的弟子,即便是冯济虎这样亲密的同门,只知道程心瞻天资高,但也不知道竟有这般高。  

有些事,在山里做大家不觉得难,等到了外面,到了生死一线的战地里,做起来才难。  

但环境的差距,影响不到程心瞻,而这,又恰恰能体现程心瞻与山里天才的差距。  

而当他宣布画符只要自己备符纸符墨送来,其他的分文不取时,他所在的北线东坡顿时爆发出一阵阵的欢呼浪潮,倒是让魔教中人惊疑不定。  

自此,“程义符”之名广为人知。  

不过来求符的人多了,自然有人认出这个程义符就是在上一次还珠楼主斗剑会上差点连夺三元的人,于是有人对程心瞻法剑、体剑均能御敌也就不意外了。  

也有人问程心瞻怎么不以飞剑御敌,每当听到这话,他都是笑而不语,眼藏飞剑之事现在只有一个死去的魔头见过,他自然要当作杀手锏来用。  

不过别人很轻易就想到了原因。  

还能因为什么?  

那把一看就知道品阶极高的飞剑被峨眉群剑合攻斩断了呗!  

那样好的飞剑,短时间又哪能找到替代呢?  

俗话说拿人手短,拿了程心瞻符的人,自然要帮他说话,加上这次众人对血神教根底的猜测,嘴上自然就对峨眉加以嘲讽,在大营里大家不敢,毕竟有峨眉高人坐镇,但在北线上大家就放开话闸了。  

一传十十传百,在北线东坡这些人嘴里,峨眉本来就不怎么好的名声就更臭了。  

蜀中的人集中在西坡,但是风言风语总是能通过各种渠道传过去,现在峨眉的也卯着劲,想要通过凶恶的攻势来摆脱嫌疑,也想要在战线推进的势头上压过东坡。  

东坡的人自然不想被比下去,也是奋力拼杀。  

简冰如作为调度之人,又是四境大修士,自然对战场了如指掌,于是便刻意把蜀中门派以及亲近峨眉的,都调往西坡,把东方道门或是亲近东方道门的,调去东坡,每日两坡的杀敌之数与战线推进里程都要在大营里通报,对于胜者又有奖励,如此想把内部之敌对情绪,又化作了杀敌的动力。  

程心瞻又画好了十张符,递给排队等着的人,他认真的说,  

“尽力除魔就是,只为捍道,不为比试,自家性命最重要,累了就赶紧回大营去!”  

程心瞻自打听闻后方大营里的简冰如在鼓励两边比试的时候,他每发下去一张符箓,都要补上这么一句话。  

那人点点头,朝程心瞻行了一礼。  

冯济虎在一边看着程心瞻又开始埋头画符了,显然没有离去的意思,叹一口气后,又往他嘴里塞了一颗「明目清肝丹」。  

又连画了两个时辰的符,他收起符笔,拿起「秋水」就起身了,  

“诸位,我的法力已经恢复了,要重新上阵杀敌了,还是老规矩,诸位把符纸符墨交给我道兄,写好想要的符,等我再回来时来取便是。”  

他对后面排队的人说。  

冯济虎看着一群人把自己围起来,不由苦笑,他在战线上炼药救人,现在还兼职当上了记账的。  

回到前线,东坡很长,地形复杂,所谓的北线也不是一条真正的线。有的冲在前头,有些落在后头,有时举目四望,只听见巨响怒吼和法术霓光,却看不见人到底在哪里。  

程心瞻循着喊杀声摸向最近的一处战团,走近了一看,是孙妙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