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零四章 气运(2/3)
好。”
程心瞻点头,又问,“送过去的经典可都看了?可都熟记了?”
两个孩子都点点头。
见状,程心瞻便说,“那为师便考考你们,漱玉大些,就先考漱玉。”
朱漱玉称是,面上娴静淡然,不过袖袍里双手捏在一起,看来还是有些紧张。
“《中极三百大戒》首戒内容为何?”
“敬天法祖,奉道守经。”
“食气之前,坤道夜行奉何规矩?出自何典?有何说法?”
“若未食气,坤道不行月晦夜的水路,语出《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为的是防止阴寒侵脉,误了食气。”
“灵宝派主奉哪位天尊?其核心经典为何?”
“灵宝派主奉「元始天尊」,核心经典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天师道法统以老君为宗,以哪部经典为注?
“首见于《老子想尔注—凡卷》,载「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好。”
程心瞻满意的点点头,朱漱玉的应答也愈发流畅,没有一开始那么紧张了。
“漱玉不错,现在来考考丰年。”
林丰年看起来胆子比较大,不知道什么叫怯场,说了一声好,就抬头看着程心瞻,等着问题。
“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出自哪部戒律?”
“是出自《太上老君戒经》「九戒」第七戒。”
“若是要行斋醮,衣冠不整当如何?何典有规?”
“《正一威仪经》第三十二条,「凡道装破敝,当沐浴更衣,衣冠不整者不得登坛」”
“内丹全真派,主奉的是哪位尊神?典据为何?”
“内丹全真派主奉老君,典据《全真清规》,「老君为道宝,演法度人」。”
“上清派存思法门以哪位尊神为根本?见于何经?”
“以「元始天尊」为根本,见于《上清大洞真经—凡卷:一》:「元始天王在玉清上境,说三十九章」。”
“不错。”
程心瞻心下满意,这两个孩子能通过法考,自然能说明其资质,现在各类法规经典都是信口拈来,说明这三个月也没有偷懒,有资质,能耕耘,便是大道可期。
“凡间道书熟读后,就要读一读山上的道书了,像《万年通史》、《豫章仙志》、《道体命藏说》、《灵枢经》这些,自己去书库里去借,为师当年就是看这些书作为仙路启蒙的。”
两个孩子点头记下。
“你们读了道书,便来与你们说一说法脉源流。”
程心瞻朝身后的天尊法相拱手,说道,
“我三清山信奉三清,同尊三位圣人,由葛洪祖师在东晋时开山立派,至今已六千余年,传四十余代。
“我们三清山以内丹道为入门根基,同时又主张兼修他法,互参互见,融汇贯通,以继往圣之绝学、创未有之妙法为己任,故又被称做万法派。”
两个孩子听着瞪大了眼,凡人,又是孩子,很难理解六千年是个什么概念,但光是听着千年大教、万法互参这些名头,就觉得已经很震撼了。
“为师师从明治山素空羽师,明治山供奉阴阳,修行阴阳大道,不过为师在宗中身兼两道法脉,你等要继承并修行的,与明治山无关,是梨雪山法统。
“梨雪山法统我为开山之师,你等现在过了法试,进了仙山,便是梨雪山的记名弟子,若他日辟府功成,登宅录命籍,便是梨雪山的入门弟子,同时也是开山弟子。”
两人目光明亮,他们在小万山早已听说过学师的大名,也听说过作为开山弟子的各种好处。
“梨雪山以内丹为根本,兼修存神法,存神法的法脉源头方才丰年已经回答过了,在上清派,以「元始天尊」为尊神。我们这一脉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我们所见的世界是一个大天地,我们自身的小天地和大天地是相合的。
“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对应着太阴太阳,四肢对应着四方,呵气是云,怒吼是雷。大天地里有各式各样的神,山神,水神,雨神,雷神,我们存神派则认为人身体里的每一个窍穴也应该有对应的神,这个神是要我们根据窍穴的先天属性和后天功效想出来的,更准确的说,是存思出来的。”
程心瞻只是大致解释讲了一下,没有讲的太深,简单说几句后便道,
“法统这种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的,日后随着你们修行加深眼界加深,自然懂的就越来越多,今日就不多讲了,现在来教你们食气,各家各派,修行都是自食气始。”
接下来,自然就是把天地灵气、食气法门、修行境界都说了说,当初温素空怎么教他的,此刻,他便怎么传给了下一代。
不过他额外强调了两点,这也是往后梨雪山弟子必须遵从的规矩。
第一,食气必须以观想法食气;
第二,辟府必须首辟心府。
等到他讲完观想法食气的关窍,自觉说的已经够多了,两个孩子天资再聪慧,也只是孩子而已,随即便让他们先行归山,让他们仔细观摩收徒那天句曲山王、李两位长辈送的观想图谱,从中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定一位内景神,作为食气开端。
王、李两人送的观想图谱程心瞻看过了,虽然神韵并非那么高深,但胜在多,比当时囊中羞涩的自己在书库里翻找观想图时要富裕的多,两个孩子也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景神。
唤来在
程心瞻点头,又问,“送过去的经典可都看了?可都熟记了?”
两个孩子都点点头。
见状,程心瞻便说,“那为师便考考你们,漱玉大些,就先考漱玉。”
朱漱玉称是,面上娴静淡然,不过袖袍里双手捏在一起,看来还是有些紧张。
“《中极三百大戒》首戒内容为何?”
“敬天法祖,奉道守经。”
“食气之前,坤道夜行奉何规矩?出自何典?有何说法?”
“若未食气,坤道不行月晦夜的水路,语出《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为的是防止阴寒侵脉,误了食气。”
“灵宝派主奉哪位天尊?其核心经典为何?”
“灵宝派主奉「元始天尊」,核心经典为《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
“天师道法统以老君为宗,以哪部经典为注?
“首见于《老子想尔注—凡卷》,载「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好。”
程心瞻满意的点点头,朱漱玉的应答也愈发流畅,没有一开始那么紧张了。
“漱玉不错,现在来考考丰年。”
林丰年看起来胆子比较大,不知道什么叫怯场,说了一声好,就抬头看着程心瞻,等着问题。
“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出自哪部戒律?”
“是出自《太上老君戒经》「九戒」第七戒。”
“若是要行斋醮,衣冠不整当如何?何典有规?”
“《正一威仪经》第三十二条,「凡道装破敝,当沐浴更衣,衣冠不整者不得登坛」”
“内丹全真派,主奉的是哪位尊神?典据为何?”
“内丹全真派主奉老君,典据《全真清规》,「老君为道宝,演法度人」。”
“上清派存思法门以哪位尊神为根本?见于何经?”
“以「元始天尊」为根本,见于《上清大洞真经—凡卷:一》:「元始天王在玉清上境,说三十九章」。”
“不错。”
程心瞻心下满意,这两个孩子能通过法考,自然能说明其资质,现在各类法规经典都是信口拈来,说明这三个月也没有偷懒,有资质,能耕耘,便是大道可期。
“凡间道书熟读后,就要读一读山上的道书了,像《万年通史》、《豫章仙志》、《道体命藏说》、《灵枢经》这些,自己去书库里去借,为师当年就是看这些书作为仙路启蒙的。”
两个孩子点头记下。
“你们读了道书,便来与你们说一说法脉源流。”
程心瞻朝身后的天尊法相拱手,说道,
“我三清山信奉三清,同尊三位圣人,由葛洪祖师在东晋时开山立派,至今已六千余年,传四十余代。
“我们三清山以内丹道为入门根基,同时又主张兼修他法,互参互见,融汇贯通,以继往圣之绝学、创未有之妙法为己任,故又被称做万法派。”
两个孩子听着瞪大了眼,凡人,又是孩子,很难理解六千年是个什么概念,但光是听着千年大教、万法互参这些名头,就觉得已经很震撼了。
“为师师从明治山素空羽师,明治山供奉阴阳,修行阴阳大道,不过为师在宗中身兼两道法脉,你等要继承并修行的,与明治山无关,是梨雪山法统。
“梨雪山法统我为开山之师,你等现在过了法试,进了仙山,便是梨雪山的记名弟子,若他日辟府功成,登宅录命籍,便是梨雪山的入门弟子,同时也是开山弟子。”
两人目光明亮,他们在小万山早已听说过学师的大名,也听说过作为开山弟子的各种好处。
“梨雪山以内丹为根本,兼修存神法,存神法的法脉源头方才丰年已经回答过了,在上清派,以「元始天尊」为尊神。我们这一脉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我们所见的世界是一个大天地,我们自身的小天地和大天地是相合的。
“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对应着太阴太阳,四肢对应着四方,呵气是云,怒吼是雷。大天地里有各式各样的神,山神,水神,雨神,雷神,我们存神派则认为人身体里的每一个窍穴也应该有对应的神,这个神是要我们根据窍穴的先天属性和后天功效想出来的,更准确的说,是存思出来的。”
程心瞻只是大致解释讲了一下,没有讲的太深,简单说几句后便道,
“法统这种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的清的,日后随着你们修行加深眼界加深,自然懂的就越来越多,今日就不多讲了,现在来教你们食气,各家各派,修行都是自食气始。”
接下来,自然就是把天地灵气、食气法门、修行境界都说了说,当初温素空怎么教他的,此刻,他便怎么传给了下一代。
不过他额外强调了两点,这也是往后梨雪山弟子必须遵从的规矩。
第一,食气必须以观想法食气;
第二,辟府必须首辟心府。
等到他讲完观想法食气的关窍,自觉说的已经够多了,两个孩子天资再聪慧,也只是孩子而已,随即便让他们先行归山,让他们仔细观摩收徒那天句曲山王、李两位长辈送的观想图谱,从中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定一位内景神,作为食气开端。
王、李两人送的观想图谱程心瞻看过了,虽然神韵并非那么高深,但胜在多,比当时囊中羞涩的自己在书库里翻找观想图时要富裕的多,两个孩子也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景神。
唤来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