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离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让李旭去找抚国公,也算是给抚国公表明心意。”  

解时雨又是咔嚓一剪刀。  

“还有冯大人,他是个人精,你找机会和他说一说李旭的苦恼,他会知道怎么办的,镇国公那里,我让鸣蝉去一趟。”  

既然六皇子要趁五皇子不在冒头,那这些枝丫,就先收起来吧。  

胡邦连忙去办,他这里刚走,陆鸣蝉就回来了。  

他一见到解时雨,就成了个长不大的孩子,乖里带着淘气,攥着一块发糕,趴在桌子上和解时雨说悄悄话。  

“今天早上,皇孙带我去皇上议事的偏殿吃点心,就听到散了早朝,五皇子特地来找皇上请旨,自请去做护粮官,要体察边关战事之艰辛,皇上答应了,  

当时太子也在,五皇子出来之后,太子也追了出来,怒斥五皇子奸猾。”  

解时雨笑道:“太子说他奸猾,那看来五皇子这事是蠢事。”  

让个蠢人说奸猾,可见做护粮官不是什么好主意。  

陆鸣蝉将发糕在手里捏的扁扁的,揪下来一小块使劲的嚼:“为什么,躲出去不好吗?”  

解时雨眉角微微一挑:“若是太子去护送粮草,一路上高举太子仪仗,威风凛凛,叫天下万民都得知储君爱国爱民,代皇上护送军粮,进退有度,这才叫好,  

五皇子出去,一路上虽然也有威严,可远离京城,再加上云州不太平......”  

也不知是谁给五皇子出的这个主意。  

五皇子要护送粮草前往云州一事,褒贬不一。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趟护送粮草,竟然又牵连到巨门巷了。  

南彪一五一十的和解时雨说话:“太子先是去了一趟常沐府上,之后常沐府上就有人坐马车去了徐府,  

进了徐府之后,一开始是在花厅,后来就移步去了书房,而且和徐家两位爷说话的时候,将所有下人都挥退到了十丈之外,大开门窗隔扇,没有人听到他们说了什么,  

常沐府上出来的人回去之后,太子立刻回宫了。”  

胡邦在一旁低声道:“怎么连太子也去上徐家这条船了,徐家现在就跟搅屎棍一样,哪里有什么不好的事,哪里就有他们。”  

解时雨冷冷淡淡的“嗯”了一声,对王知微感到十分腻烦。  

自己没招惹他们,他倒是上赶着来招惹自己。  

太子回宫之后,就传出来让皇孙跟着五皇子一起出去历练的消息。  

皇孙还小,陆鸣蝉是他的玩伴兼伴读,两人又都在职方司,于是就理所当然的带上了陆鸣蝉。  

到了晚间,太子妃从东宫出来,也去求了皇上。  

皇孙终究年幼,镇国公世子也没大到哪里去,行船走马三分险,她放心不下。  

她想请解时雨陪同赵显玉一起去云州,正好陆卿云也在云州,彼此之间也能有个照应。  

皇上应允了。  

太子妃立刻送了许多金银首饰到巨门巷,显得东宫上下一派和睦,十分亲民。  

解时雨心想王知微这是嫌她挡路,特意绕了这么大个圈,要将她这块拦路石给搬出去。  

“我不在京城的时候,你们多留意太子......”  

解时雨话说到一半,又摇了摇头。  

南彪的手就是再长,也没办法钻到皇宫中去。  

王知微将赵显玉和陆鸣蝉全都送去云州,再加上她也离开京城,巨门巷的死士全都会跟着她离开,这是直接要断陆卿云在上面的耳朵和眼睛。  

就算陆卿云还有别的眼线,可始终都比不上解时雨亲力亲为的在这里盯着。  

“李旭在哪儿?”  

“他去找了抚国公,”胡邦连忙道,“第二天抚国公就要看百官名册,结果写有籍贯这些的副册被污了大半本,  

抚国公将相干人等怒斥一通,并且将他们关在吏部修补名册,没补完不许回家,  

李大人给我带了个信,让我放心。”  

解时雨又问南彪:“越达在徐家干什么?”  

“越达?”南彪愣住,“谁?”  

解时雨笑道:“草上飞。”  

“哦,”南彪恍然大悟,“这家伙上回送了珍珠回来,就扯了个谎回徐府了,  

好在他身上有徐家军的令牌,没被赶出来,  

我还找他打听过消息,可惜徐家那二位爷根本不知道他这号人物,什么消息都打听不到,  

还叫个草上飞的诨名,我看就是给他插上翅膀,也飞不起来。”  

解时雨想了想:“徐府上有两位爷,这一趟必定会派出一个跟着护送粮草,你告诉越达,让他跟着一起走。”  

她这边将事情一一安排妥当,各大管事都交给程东暂时处理,将巨门巷留给胡邦和南彪打理,又留下小鹤和尤铜看守门户。  

另外随身带了三箱金银。  

出门在外,银钱才是最要紧的。  

九月底那天,一切准备就绪,又是个黄道吉日,出城的队伍很长,宝马香车,护卫如林。  

粮草并不从京城出发,而是在各地方的义仓中沿途征用,再由常平仓补入义仓,以此减少损耗。  

五皇子这位护粮官,此时还十分轻松,端坐在马车中,任凭百姓围观。  

解时雨坐在马车里,想到自己第一次和陆卿云去云州时的情形。  

倒是和此时的情形没有半分相似,只是目的一样而已。  

这一次,不知路上会发生什么。  

她撩开车帘往外看了一眼,就看到皇子的仪仗里夹杂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