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神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全家跟着房车穿越了想着刚刚张家这个才不过十来岁的小奴仆说的话,皇帝蹲在田埂拿着一根稻穗反复翻看,也不顾身上的袍子是不是扫到地上。  

按照这孩子的统计法子,这试验田一平米的土地种了多少秧苗,每棵秧苗长多少粒稻谷,跟京城外长得最好的稻田同样的土地长出来的稻谷数量比起来足足多了四成。  

而且这试验田里的稻谷灌浆也比那普通稻田里的稻谷好得多,离收割还有好些日子呢,稻穗就已经沉甸甸低垂着头,而普通稻田里许多稻穗直到收割时还是立着的呢!  

难怪安平他爹要推广他的耕种法子,四成呢!整个大乾种植的水稻若是多出四成收成,那得是多少黄灿灿的谷子啊?能多养活多少人啊?  

皇帝越想越觉得痛心,手指捻下来一粒稻谷捏碎,看着指尖上白色的米浆心中叹气。  

“萧老爷,您家中也有许多稻田吗?我家小姐给我的奇书上写着,还可用杂交的法子提高水稻产量。”跟皇帝一起蹲在田埂边看着自己的宝贝稻子的张无忌,很是理解皇帝的沉重心情,辛辛苦苦种下地里的粮食收成不好,哪个地主会开心呢?  

而小姐把这本奇书交给自己的时候也说了,越多田地使用科学耕种法子越好,最好大乾所有的田地都能丰收,这样大家就不会饿肚子了。  

这位萧老爷看起来很有钱的样子,家里的田地应该不少。  

皇帝扭头看看这个蹲在自己旁边的小奴仆,他的眼里闪着亮光,正热切地看着自己,显然很希望自己也了解一下那什么杂交法子。  

“最多能提高几何?”皇帝问道。  

“书上说有一位袁神农培育出来的稻种,一亩地一年两季产稻三千二百零七斤八两。”张无忌脸上的神色无比向往,以至于把两数都记得真真切切。  

皇帝差点一把拽断手里的稻穗,怎么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稻子竟然种出了十五六倍的收成?那土豆南瓜红薯亩产高那是品种就那样,可这稻子…  

“安平,亩产如此之高,那还是水稻吗?”皇帝站起来问张晓瑛。  

呃…,这大概是在打印资料时某句话提到的杂交水稻达到的最高水平,结果张无忌就记住了。  

“是水稻,只是种子需要特别培育,而且要达到这般高的产量还需要加上一种特别的肥料,还得防治病虫害,种出来十分不容易,且产量这般高的稻米吃起来口感会差一些,只是试验种植,并不一定会大量推广,这杂交水稻亩产一般可以达到一千二百斤左右。”张晓瑛答道。  

她努力打消皇帝脑中对这个超高产量的追求,袁爷爷之所以不遗余力培育超高产量的稻种是因为国家的人均耕地太少了,需要充分利用土地,而大乾现在不存在这个问题。  

又来了,口感再差能差过草根树皮吗?  

皇帝无力吐槽,转头四顾一下张家后园子,这千年之后的人们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呢,那种出亩产量这般高的人,确实当得上“神农”一词了?  

即便是亩产一千二百斤,那也是如今亩产的五六倍了。  

好在如今大乾也有种出如此高产的粮食的可能了,再遇到某地天灾绝收也不至饿殍遍野。  

“这杂交水稻却是如何杂交法?”皇帝问道,他注意到了这个陌生的词汇。  

“就是两个不同品种的水稻放在一处培育,得出来的便是杂交水稻种子,此类水稻的稻子无法自行留种,须得每年制种。”张晓瑛说道。  

“这么说可不太容易。”皇帝说道。  

“是不容易,培育稻种需要很长时间。”张晓瑛说道。  

袁爷爷可是研究了一辈子呢,这个跟复刻蒸汽机又不一样,能不能找到合适的雄性不育株也得看运气,她也只能先把杂交水稻的概念带到大乾,只要有人去做,总有做出来的时候。  

皇帝听了张晓瑛的话倒也没有多失望,毕竟已经有南瓜红薯土豆打底,他老人家如今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好日子指日可待。  

那就先提高普通稻种的亩产量罢。  

“无忌,这块田地的稻谷若是亩产超过了五百斤,我庄子里的田地就交由你帮我种。”皇帝对张无忌说道。  

不想张无忌却摇摇头说道:“谢老爷好意,只小的须得到岭南交趾一带寻找优质稻种,不能只留在一处,那杂交水稻的种株大多都是在水稻的原产地。”  

那袁神农为了找到合适的稻种,几乎走遍了长水稻的地方呢!他要做大乾的神农自然也得像他一般到处去寻稻种。  

皇帝没想到这个小奴仆还会说出这般的话,看来竟是想要种出这杂交水稻呢!志气倒也不小。  

“不错,你若真能种出亩产超过一千斤的稻子,我赏你一把金锄头。”皇帝笑道。  

“谢老爷。”张无忌给皇帝行了一礼说道。  

“走,看看那水轮泵去。”皇帝对张晓瑛说道,进了这园子半日也没看到正主,他都差点忘了来这园子是干啥来的了。  

大家顺着田埂一路走到了水轮泵旁边,因为那边不缺水,水闸没有打开,水轮泵没在工作,可以看得很清楚。  

为了防止小朋友发生危险,放置水轮泵的圆井上盖了木栅栏,护卫们搬开栅栏,又在张晓瑛指导下拉起水闸。  

皇帝看着这设计奇巧的水利设施,那水哗哗地仿佛流进了他的心里,刚刚他一路过来看到那水渠修整得甚是规整。  

“安平,这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