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有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夜深人静,喧闹的杨府归于宁静,杨秉坤的书房里,杨秉坤和杨承州相对默然。  

“阿父,不如就算了,如今我杨家亦为黔中第一豪族,连卫国公府都得给几分面子,您看那卫五将军还不是一直陪到最后才走。”杨承州小心地对父亲说道。  

“闭嘴!”杨秉坤一拍书案,“你还提卫国公府,我黔中有他卫国公府何事?本来他们便不该出现在此地!”  

杨承州立时不再多言。  

“你还未出生我黔中便已陷落多年,你自是未曾见识过当年究竟是何等煌赫,你曾祖父的生辰宴,便是南诏国也派了使臣送上贺礼,如今一个区区卫国公府来个小子,我等便需待如上宾。我杨秉坤死都咽不下这口气!”  

大乾军队打到黔中时杨秉坤已是十二三岁的少年,他永世也忘不了祖父听闻杨家军节节败退后,一口血喷出倒在堂前,死死攥住他阿父的手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结果这几十年来,他阿父交出土司府后郁虑交加郁郁而终,死前说的话跟阿公说的那句一模一样。  

此后杨家交到他手上,他听从阿公阿父的话收敛锋芒用心经营,慢慢地杨家开始恢复了些元气,可恨子孙们却安于现状,若是他哪日闭了气,杨家便再无恢复昔日荣光的可能了。  

“你亲自去一趟南诏。”杨秉坤说道。  

“阿父,还有思维…”杨承州急道。  

“她姓罗!”杨秉坤冷冷打断杨承州的话。  

本来他们听闻了卫国公府打算明媒正娶那小妮子后,也去劝她认祖归宗,那小妮子却说她只是她娘的闺女,她娘不回,她自是不回。  

她娘会回吗?当年那种境况下都要离府,更不用说如今的她了。  

“京城的眼线不中用了,连卫靖的婚事都没打听清楚,本来若是跟卫国公府结成亲家,我也不是不能安于此刻。”杨秉坤道。  

只要结成亲家,汉人入黔慢慢就会夷化,最后究竟是杨家的女儿嫁进卫国公府,还是卫国公府的儿子入赘杨家就说不清楚了。  

“就算那卫靖定了亲,玲娜也可嫁去做妾,儿子听闻…”杨承州还想再争取一下。  

随着一声巨响,伴着杨秉坤的一声怒斥:“糊涂!”黄花梨的台面上显出了一道细纹。  

“我杨家的女儿何时须得给人做妾,别说是玲娜一个嫡长女,便是你那些姨娘生的女儿哪个不是多方求娶。”  

是多方求娶,只不过都是小部落,在山沟里一个部落也就两千来人那种。  

杨承州默默想道。  

“你准备一下,带几个人,混在来贺寿的各部落的人里进山,不要走水路,避开卫家军,在盘水入境南诏。你若是不想去,我也可换你三弟去。”杨秉坤盯着杨承州说道。  

这个大儿子在几个儿子中最有才干,若是守成,交给他是没错的,可惜就是安于现状,很多事情便只能趁着自己在世时做了。  

“阿父我去,南诏我也熟,不用劳烦三弟了。”杨承州忙说道。  

若是这般重要的事情由三弟去做,自己日后还怎么当这杨家的族长?  

“你不用怕,这黔中仍是我等夷人的天下,他卫家军不过区区几万,便想镇得住我几十万夷人大军么?事成之后,我等干脆立国,也不做那劳什子土司了,你便是太子。”  

杨秉坤给儿子打气。  

“阿父说的是。”杨承州眼中也闪耀出光彩。  

一国太子,这便值得一博了。  

卫靖在黔中山沟里测试防蚊服的同时,张晓瑛也被皇帝叫进了皇宫。  

到了勤殿时看到两老一年青三个男人都在等她。  

“见过陛下,见过六皇子殿下,见过国公爷。”她一一给他们行礼,这三人一脸求知若渴的神色究竟是什么情况?  

“安平你也来看看,方才我等在推测此蒸汽机可用于何处,这是景烨记下来的。”皇帝连“朕”都不称了。  

张晓瑛伸头过去看那纸上写着什么。  

呦呵!写的可真不少,只见纸上记录可用于行船之外还有纺线、碾磨、打铁等等十几样之多,可见古人完全可以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还特别善于总结发现再进一步发扬。  

“哇塞!真厉害!”张晓瑛由衷赞道。  

“那日我记得安平你说过还可用于行路,却是如何做法?”萧景烨问道。  

行路那就复杂一些了,他们暂时想不到也是正常的。  

“我此次跟着殿下进京,实是颠簸得浑身都要散架了,就想着,若是可以把路修成滑杆那般,把这蒸汽机放在前头,后面拉着几个车厢,一个车厢做厨房跟饭厅,一个车厢当卧房,一个车厢当净房…”  

张晓瑛说不下去了,因为几个男人都很无语地看着她。  

“可以在车厢里装满货物南来北往,如今往北去没有水路,颠得…”  

“可是屁股成了八瓣,比手撕鸡还骨肉分离得彻底?”萧景烨似笑非笑看着她问道。  

“陛下,我可没当着您的面这么说。”张晓瑛赶紧声明。  

“朕又没怪罪你,只是你如今已经是县主了,如此的村野俚语可不能再挂在嘴上了,哦,还有你的字也该练练。”皇帝一想到那斗大的两个“玻璃”就觉得头痛,堂堂县主的字写成这般,丢的可是大乾的脸面。  

“是,安平如今每日都会写一篇大字。”张晓瑛老老实实说道。  

皇帝一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